2025年9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辭去自民黨總裁及首相職務,結束僅11個月的執政生涯。這一決定不僅標誌著自民黨內部派系鬥爭的白熱化,也凸顯日本政局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動盪與轉型期。自民黨在2024年眾議院與2025年參議院選舉中接連失利,首次在參眾兩院淪為少數執政聯盟,石破茂的黯然離場成為這場政治危機的縮影。未來日本政局的走向,將取決於自民黨內部整合、新興勢力的影響,以及新領導人如何應對內外挑戰。
石破茂的辭職並非突如其來,而是內外壓力的集中爆發。2024年10月眾議院選舉與2025年7月參議院選舉的連續敗北,使自民黨失去國會多數,創下1955年建黨以來首次參眾兩院皆無過半的紀錄。選舉失利直接削弱了石破茂的領導基礎,黨內保守派與改革派矛盾隨之激化。前首相麻生太郎、前幹事長茂木敏充等「倒石派」領袖,聯合安倍派與麻生派等保守勢力,發動逼宮行動,要求石破為選舉失利負責。同時,2023年爆發的「黑金醜聞」持續發酵,雖然石破提出政治改革方針,卻未能挽回民眾對自民黨的信任,導致黨內支持率僅剩28%。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民調顯示石破內閣支持率近期回升至42%,且超過半數民眾認為他無需辭職,但黨內派系的強大壓力最終迫使他選擇主動退場,以避免更嚴重的分裂危機。石破茂在記者會上警告,如果自民黨不改變,將淪為「陳腐政黨」而失去未來,這番言辭直指派系政治與權力分配的痼疾。然而民意與黨內派系的背離,更凸顯出自民黨內部權力結構與國民期待的嚴重脫節。
石破茂的辭職同時象徵自民黨內改革派力量的挫敗,保守派系趁勢回升。安倍派(清和會)與麻生派(志公會)作為倒石主力,展現了其在黨內的強大影響力。安倍派雖因安倍晉三遇刺與領袖缺位而面臨內部動盪,但仍憑94席議員與多個內閣高層職位維持主導地位;麻生派則以50席議員與財經、行政資源穩固其勢力。相較之下,石破所代表的無派閥清流路線顯得勢單力薄,改革派缺乏有力接班人,難以抗衡保守派的聯合攻勢。即將於10月4日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將成為派系權力重新洗牌的關鍵戰場。前經濟安全保障大臣高市早苗、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以及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被視為熱門人選。高市延續安倍路線,主張修憲與對華強硬,深受右翼支持;小泉則以年輕形象與溫和改革路線吸引年輕選民;林芳正作為中間派,強調政策延續性與黨內團結。各派系的合縱連橫將決定選舉結果,保守與改革兩股力量的博弈將直接影響自民黨未來的政策方向。
自民黨的連續敗選不僅源於內部矛盾,也反映了新興政黨的崛起。國民民主黨與參政黨透過減稅、反移民與民族主義訴求,分食自民黨的年輕與保守選民。特別是參政黨,憑藉YouTube等新媒體與反移民議題迅速崛起,成為參議院第三大黨。這一趨勢顯示日本選民對傳統政黨的不滿日益加深,民粹與極右勢力正逐步重塑政治版圖。如果自民黨無法有效回應,將面臨支持基礎進一步流失的風險。
新任首相將面臨多重挑戰。國內方面,通脹率已連續三年超過2%,大米價格更暴漲100%,民眾對生活成本的憂慮持續加劇。2025年5月的CPI數據顯示,食品價格仍然攀升,石破內閣的紓困措施成效有限,導致民怨沸騰。對外而言,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壓力與中美戰略競爭,使日本陷入「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兩難。新首相必須在美日同盟與中日經貿關係間尋求平衡,同時面對國防預算增加與財政壓力之間的矛盾。
由於自民黨淪為少數執政聯盟,未來立法將高度依賴與公明黨或中間政黨如日本維新會的合作。政治學者村上博美指出,危機或許是自民黨重塑未來的契機,但如果新領導人無法團結黨內並回應民意,日本可能重回1990年代「短命首相」的動盪局面。分析家預測,若高市早苗當選,日本政策可能出現右傾,強化美日軍事合作;若小泉進次郎勝出,則可能採取更靈活的改革路線,試圖挽回年輕世代的支持。
石破茂的辭職是日本政局轉型的縮影,凸顯自民黨派系政治的痼疾與新興勢力的挑戰。新領導人必須在黨內整合、經濟振興與外交平衡間尋找突破,否則日本恐難擺脫政治不穩與民粹化的風險。對台灣而言,日本政局的動盪可能影響區域安全與經貿合作,值得密切關注。未來數月,自民黨總裁選舉與新首相的政策走向,將決定日本能否在這場危機中找到重生契機。#
(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亞太研究博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