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海外的香港勞權監察昨日(15日)公布「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檢討報告,指輸入外勞對本地就業造成明顯衝擊,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3.7%創3年新高,香港勞權監察要求港府立即叫停輸入外勞。

報告指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自2023年9月實施,截至今年5月已批出外勞合共超過6萬人,平均每月批出近3,000名外勞,相等於計劃以往全年獲批人數。 

飲食業是輸入外勞行業的重災區,佔整個行業就業人數高達一成。單計侍應、初級廚師及廚師3個職位,截至5月,已合共批出逾22,000名外勞。另外,2023年年中實施的行業輸入勞工計劃,至今院舍、運輸及建造業已合共批出25,000名外勞。

報告指輸入外勞對本地就業明顯地造成衝擊。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3.7%,創3年新高,逾14萬人失業。以飲食及建築業為例,推行計劃之初,兩行業失業率分別為4.4%及3.9%,兩年後,失率已分別急升至6.4%及7.2%,達四成及八成五的增幅。報告亦發現,輸入外勞較嚴重的行業,例如飲食及零售業,開工不足率亦出現大幅增長,反映可能與僱主聘請外勞後,將本地工人轉為兼職。 

報告批評政府疏忽監管,勞工處為加快批核,由實地巡查改為單憑文件審批,拒批率僅0.31%,而且監管措施滯後。今年年中本地工人不斷投訴「假招聘」後,局方才展開突擊巡查,並增設網上投訴表格。

報告引述勞福局局長孫玉菡,指由2023年9月至2025年4月期間,勞工處未接獲任何僱主違反人手比例規定的投訴,但由2025年5月至6月兩個月就收到31宗同類投訴,質疑「究竟政府是刻意向僱主『鬆章』,還是局方監管失責,對問題後知後覺?」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由勞顧會把關,但計劃推行以來勞顧會鮮少否決個案,勞方委員亦未公開自己是否曾反對個案。勞權監察直言,當審批缺乏透明度,讓外界不禁質疑勞顧會只是橡皮圖章,甚至懷疑勞工處直接操控結果。

計劃雖規定僱主須維持本地與外勞2:1比例,但計算方法以整體公司人數為準,報告質疑此規定令大型企業得以「鑽空子」,聘請本地人任職在彈性較靈活的後勤崗位,人手吃緊的前線職位則盡用外勞。

報告又指出,計劃規定全職工時只要求每周35小時,遠低於統計處全職僱員的每周工時中位數43.4小時,而僱主可將原本較高工時的全職僱員,轉為每周工作35小時,分拆出更多職位以申請外勞。

勞權監察亦批評政府對違規僱主的懲罰過輕,僅終止其外勞申請1至2年,例如被揭發聘外勞後炒本地工的尚苑中菜廳,其已聘用的11名外勞仍可繼續工作,勞權監察質疑懲罰「不痛不癢」,「有如縱容其他僱主違規」。

勞權監察要求政府立即叫停「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與3個行業輸入勞工計劃,並建議政府檢討計劃,包括停止計劃後重啟公眾諮詢;對違規僱主加強刑罰,包括設具阻嚇性罰款及研究針對欺騙個案作刑事檢控;勞顧會須定期公布申請僱主資料及投票結果,讓公眾監察;並要求打擊剝削外勞行為的跨部門專責小組儘快交代工作進度與成效。@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