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江蘇、浙江等地共有六家光伏相關企業因債務危機,被法院裁定進入破產或重整程序,另有一家進入預重整。多位受訪者表示,近期光伏及配套企業出現集中關停跡象。

9月1日,江蘇元升太陽能光伏有限公司由其母公司江蘇元升太陽能集團有限公司管理人向如皋市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案號為(2025)蘇0682破申65號。
該公司成立於2023年,實控人為吳道元,隸屬江蘇元升太陽能集團,經營範圍涵蓋光伏設備及元器件製造、銷售及光伏發電設備租賃。根據如皋法院公告,公司在該院尚未執結的被執行案件有31件,執行標的約1.8億元。

9月3日,常州紫晶峰光伏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被金壇區法院立案審查破產申請(案號:2025蘇0413破申64號)。消息傳出後,部份供應商擔心應收帳款無法追回,迅速向法院遞交債權申報材料。

同日,上市公司華東重機公告,旗下光東光能科技(徐州)有限公司進入破產重整,並公開招募投資者。華東重機披露,該公司與母公司無錫華東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計債務逾11億元。五年前,華東重機大手筆跨界光伏,一度被視為轉型樣本,如今卻陷入司法重整。

知情人士對《大紀元》透露,這些位於蘇北的企業多為地方重點扶持的新材料項目,但隨著資金鏈斷裂,自今年春季起員工大多已被遣散,僅留少數人處於「放假」狀態,實際營運停擺。

此外,揚州棒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因興業銀行蘇州分行申請重整,被法院立案進入預重整;沭陽鑫達新材料有限公司亦被裁定受理重整,並已對外發布投資者招募公告。

江蘇常州一家光伏輔材廠負責人朱先生受訪時表示,行業內卷嚴重,訂單價格不斷下滑,許多企業早已入不敷出。

他說:「過去兩年,很多企業被大企業壓價達三成,拼到最後連人工和電費都賺不回來。國家天天說反壟斷,真正壟斷市場的都是國企。」他認為,中小企業走向破產只是時間問題,這不是單個公司的經營失誤,而是行業惡性競爭的結果。

產業鏈格局顯示,央企與國企在上游資源和電站端佔據優勢。記者梳理的「十大光伏企業」名單中,央企與國企合計約佔一半。

9月10日,極晟(浙江)光伏設備銷售有限公司申請破產,被衢州市柯城區法院受理。資料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僅數百萬元,但近兩年承接大量設備分銷業務。在價格下行背景下,庫存減值與現金流壓力同步加大,經營風險迅速暴露。

浙江行業觀察人士牟先生(化名)指出,中國經濟「已經成了一個爛攤子」。他說:「從產能不足到產能過剩,只用了一年。價格戰燒掉了很多企業的現金流,也燒掉了中小企業的生存機會。」

他並透露,今年已有多家光伏企業轉往印度或沙特建廠,如晶科能源已啟動沙特設廠項目。

在近期一場新能源行業論壇上,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表示,2025年後光伏產業面臨的最大風險並非產能過剩,而是全球貿易環境不確定。

她說:「除中國以外的很多國家都可能把國門關起來。未來的風險在於沒有市場了,再好的效率、再便宜的產品,它也不要。這才是最可怕的風險。」她同時強調,沙特工廠的落地是公司2025年的重要指標。

調研數據顯示,大陸部份光伏龍頭企業在2024年裁員比例接近三分之一。產能過剩與價格下跌壓縮利潤,不少廠商不得不停產限產。

浙江一位設備供應商經理趙洪(化名)坦言,行業繁榮時期,資本和地方政府熱衷擴產,「幾乎沒有人去問需求到底有多少」。部份企業在融資過程中誇大產能預期,債務迅速膨脹,「銀行也樂意放貸,廠房建起來不到兩年就閒置了」。

長期追蹤光伏市場的分析員王捷指出,所謂「出清低質產能」更多是利益再分配。「龍頭企業呼籲理性競爭,但他們同樣依靠低價策略擠壓了中小廠的生存空間。今天再談質量優先,我認為已經來不及。」

王捷並認為,新能源曾是中共通過財政補貼扶持的明星產業,用以拉動經濟與出口。但2025年9月接連的光伏企業破產事件顯示,其命運與電動車相似。他預測,下半年還會有更多光伏企業被淘汰,「這是大勢所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