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母那代人親手為自己做衣服,也為家人們做。窗簾可以改造成連衣裙、舊裙子可以做成被子、舊被子又能改造成餐巾。這一切都得益於縫紉機的神奇魔力,但重要的是,她們會做針線活兒。
這不僅僅是因為生活貧困,而是因為祖輩們實幹的信念。這和你在家做飯而不是每餐都去餐館用餐是同一個道理,也如同你希望孩子們會彈鋼琴而不只是聽錄音一樣。
親自動手是種美德,也充滿樂趣,用雙手創造的過程會帶來特別的愉悅感,而且通常質量也會大大提高。
我曾有一個大院子,從來都不願意花錢僱人來修剪草坪,這是因為他們永遠都比不上我自己修剪得好。而且獨立做事會帶來滿足感,伴隨著成就感。
我不反對勞動分工合作,也不打算為工藝美術運動的浪漫主義搖旗吶喊。我們網購,衣物就能送到家門口,而無需自己縫製,這確實是進步。我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喜歡餐廳和串流媒體音樂。
儘管如此,把所有可能的活都外判給大公司,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首先,你會很快就把衣服扔掉,因為它們容易破損,畢竟你對它們毫無情感投入。面料毫無傳承的意義,更別提重新利用了。一切都是買來穿穿就扔掉,這種消費模式導致了生活中真實事物的根源性歸屬的喪失。
目前,懷舊風潮正在席捲整個文化界。人們熱衷於復古的風格、經典音樂、老式求愛方式、舊時尚、復古的室內設計。黑膠唱片大行其道,就連本地餐館也重新啟用蠟燭,摒棄那些愚蠢的仿蠟燭假燈飾。
全國各地紛紛涌現縫紉俱樂部,這並不令人意外。縫紉如此流行,《紐時》甚至宣稱「縫紉又酷起來了」!而我的反應是:我根本不在乎它酷不酷。縫紉的回歸是件好事,因為它代表了對精準工藝、手工製作以及投入個人心血的價值觀回歸。
令人深感擔懮的是,我們現在有幾代人連最基本的針線活都不會。無數次,我在聚會上遇到有人衣服出了問題,而我是唯一一個隨身攜帶縫紉包並且知道如何用的人。或許我是唯一一個傻到主動幫忙的人!不管怎樣,我總是幫人縫紐扣、重新固定肩帶、修補破洞等等。衣服出現意外破損很常見,但讓我難以理解的是,人們竟然不知道縫補的基本技巧!
小縫紉包隨處都可買到,對衣服保養有很大幫助。我不知道如果沒有它,人們是怎麼處理衣物的,難道他們真的會為了縫一顆紐扣就把襯衫送到裁縫店嗎?也許有人真會這麼做。
西裝的某些部位容易出現磨損,可能是左上口袋、褲兜,也可能是西裝的紐扣。這些東西不可能永遠完好無損,如果會用針線,很快就能縫補好,讓衣物重獲新生,不必總是依賴裁縫,這過程本身就是種樂趣。
我是怎麼學會縫紉的呢?是祖母教我的,後來我進入服裝行業,學到了更多技巧。我擅長縫褲腳、縫袖子,甚至還能改腰圍。
勤快也不總是好事。有一年聖誕節,老闆給我定了一條硬性規定:兩周內不准修改衣物。有一個客戶想要七套西裝,但條件是第二天就要改好。我加班加點,把所有衣服都改好了。第二天,老闆表揚我是最佳銷售員,但隨後告訴我,因為不服從指令,我被解僱了。無論員工多優秀,他不能容忍員工違背他的指令。
沒錯,我當時很生氣,但他是對的,他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發生,我需要吸取教訓。所以在下一家店,我跟老闆達成協議,只有在緊急情況下才可以做改動。他很高興並同意了,一切都順利解決,只留下了被解僱的創傷。不過沒關係。
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我遇到了一個難題——我再也不能將線穿過針眼了,我得四處找人幫忙。有一次,我甚至沿著街道跑遍各家店舖,找人幫我穿針引線。
就在那時,我發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就是小巧精緻的穿針器。這是19世紀的發明,由一小塊鋁和鋼製成。你把細小的一頭穿過針眼,這很容易,然後露出較大的部份,把線放進去,再一拉,就像變魔術一樣!每次都能成功。
發明穿針器真是太棒了,我又可以繼續做針線活兒了。我不禁想,有多少想學縫紉的人因為穿針太難而放棄了。我無從得知答案,而且我也很不好意思自己之前竟然不知道有這麼神奇的東西。現在我知道了,而且研究它的發明歷史也很有趣。
就發明而言,沒有甚麼能與縫紉機相提並論,那是現代的開端。縫紉機於1831年問世,並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裏不斷改進。到19世紀末,縫紉機已進入每個家庭,而且它們的基本設計沒有太大變化。如今——你猜對了——人們對這些老式縫紉機充滿了懷舊之情。它們經久耐用,即使將腳踏式縫紉機改裝成電動的,它們的功能也一如既往。我喜歡造訪紐約市的老裁縫店,看到人們還在使用75到100年前的老式機型。為甚麼?因為它們仍然好用。
話雖如此,這也是我個人的偏見,但我確實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針線活。沒有機器,只有你和你的雙手,這才是精細活兒的所在。你可以縫補蟲蛀的洞、加固紐扣、修補口袋上的破洞,讓所有衣物煥然一新。
這一代人會學習縫紉嗎?或許吧。或許經濟形勢將迫使人們重拾縫紉。縫紉帶來快樂與滿足感,更是一項寧靜美好的活動——確實需要時間投入,同時也能培養耐心、堅持與精準。這絕非僅限於某一性別的技能:男士們理應與女士們同樣學習,這是一項適合所有人的技藝。
最後一點,在eBay上,人們能找到帶有精美刺繡的老式桌布和餐巾。即使不知出自誰手,仍能感受到製作者的技藝與對這項手藝的熱愛,這也讓我們所有人都心生嚮往。刺繡曾是人人都會的手藝,但如今卻已近乎失傳。讓我們也重拾這項傳統技藝吧!#
作者簡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雜誌《米塞斯之最》(The Best of Mises)的編輯。他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並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發表演講。聯絡信箱: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Sewing Is Back!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