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歐盟正推動新的金融數據共享制度,蘋果(Apple)、Facebook母公司Meta、Google與亞馬遜(Amazon)等美國科技巨頭幾乎確定將被排除在外。德國則以維護歐洲「數碼主權」為由,強力支持這一方向。
該規則名為《金融數據存取法》(Financial Data Access,簡稱FiDA),原本設計是讓第三方服務供應商能從銀行與保險公司獲取用戶數據,用於開發創新金融服務,如理財建議或個人化產品。
然而,歐洲銀行與保險業擔憂,大型科技公司若取得資料,可能憑藉平台優勢「切斷」銀行與客戶的直接關係,削弱傳統金融機構競爭力。
據《金融時報》披露,歐洲議會與歐盟執委會最終選擇支持金融業,加上德國等主要成員國的支持,導致科技巨頭的遊說幾乎全數失敗。
據報道,德國在提交給其它成員國的文件中,明確建議排除大型科技企業,理由是「促進歐盟本土數碼金融生態發展,確保公平競爭,並保護消費者的數碼主權」。
歐盟成員國與議會預計今年秋季就FiDA最終文本達成協議。雖然歐盟委員會尚未對相關排除條款發表評論,但多名外交官透露,大型科技公司被擋在體系之外幾乎已成定局。
這一動向引發美方關切。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多次警告,若美國科技公司在海外遭到「歧視性待遇」,美方將考慮加徵關稅等報復性措施。
特朗普8月底在其社交平台Truth Social發表聲明,直指歐洲等地推動的「數碼稅」、「數碼服務法」與「數碼市場規則」皆旨在打擊美國科技,卻對中國大型企業「網開一面」。
他進一步警告,若相關國家不取消這些措施,美國將對其出口商品加徵「大幅額外關稅」,並限制先進技術與晶片出口。
今年7月,歐盟與華盛頓才剛簽署新的貿易協議,外界憂心若爭端再起,雙方經貿關係恐再受衝擊。
美國科技業遊說團體亦表達反對。電腦與通訊產業協會歐洲分會(CCIA Europe)主管弗里德蘭德(Daniel Friedlaender)指出,FiDA的初衷是讓民眾掌控自身數據,並推動更多創新服務,但若歐盟屈從銀行業壓力,反而會限制選擇並鞏固既有壟斷。
進步商會(Chamber of Progress)代表傑貝利(Kay Jebelli)也表示,真正的「數據守門人」是銀行而非科技平台,若歧視美企,不僅損害歐洲消費者利益,還可能加劇跨大西洋緊張。
(本文參考了《金融時報》的報道)#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