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許多人喜歡透過大口喝冰飲或吃剉冰來消暑,但這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身體,尤其是對女性朋友影響不小。台灣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周宗翰在新唐人節目「健康1+1」表示,中醫並非完全禁止吃冰,但關鍵在於挑對時間和正確方法,並因個人體質而異。
健康喝冷飲 注意三件事
以下是周宗翰醫師介紹吃冰的注意事項:
1)中午為宜,避免在晚上吃冰
中醫認為能量可分為陰陽兩種,陰代表寒冷,陽代表溫暖,兩者平衡才能達到健康。吃冰過多會損害人體的陽氣,而陽氣與身體的免疫力密不可分。
中午時分的人體屬於「陽」,此時外間氣溫最高,是比較適宜吃冰或喝冷飲的時間。周醫師說:「在這個時候,吃一點寒涼的東西,有助於降低我們的核心溫度,也就是改善我們的陰跟陽的協調,會讓我們身體比較舒服。」
2)慢慢喝,含一下再吞
吃冰的時候切忌大口灌,這樣對腸胃是很大的衝擊。周醫師建議:「我們喝冰飲要慢慢地喝,輕輕地喝,在嘴巴裏含一下再吞進去。」
3)手搖飲去冰、三分糖
如果想喝珍珠奶茶、水果茶等手搖飲,周醫師建議選擇「去冰」 和「三分糖」。「這是兩害取其輕的做法,你又可以撫慰你的心靈,又可以對你的身體有所交代。」
研究發現,吃糖太多的女性更加容易痛經,原因可能是高糖飲食影響維生素、礦物質的吸收和代謝,讓肌肉更容易痙攣。
吃冰或加劇痛經
周醫師觀察到,大部份有痛經的女性,在喝冷飲後疼痛會加重,這是因為許多女性的體質偏「宮寒」。「宮寒」是指生殖系統氣血循環不佳,下腹常常冰冷,經痛並伴隨經血顏色暗紅、帶血塊。宮寒的女性如果喝太多冷飲,容易造成子宮的血管與筋膜收縮,加劇痛經,還有可能導致分泌物變多以及受孕困難。
周醫師補充,痛經主要分為兩種:
1)寒性痛經
絕大多數女生的痛經都是「宮寒」導致,吃冰會加劇疼痛,喝紅糖薑茶等熱性飲食可以緩解。中醫在治療時會採用一些溫暖身體、促進能量和血液循環的中藥。
2)發炎型痛經
少部份女生屬於發炎型痛經,如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的骨盆腔發炎。對於這部份人來說,喝冷飲可能疼痛會好轉。這部份患者不能使用溫暖子宮的中藥,而要服用涼性中藥來改善發炎問題。
周醫師指,發炎型痛經的女性喝太多咖啡,可能會加劇痛經。他解釋,咖啡是交感神經的興奮劑,容易造成血管收縮,引起疼痛和腫脹。此外,咖啡有利尿作用,喝太多反而會讓身體缺水;咖啡也會影響身體對鐵的吸收。他認為,經期並非完全不能喝咖啡,但要適量。
剉冰與雪糕影響不相同
周醫師也觀察到,吃剉冰與雪糕對女性的影響不盡相同,他在治療時會詢問患者平時喜歡吃哪種冷飲,在調理上有不同方向。剉冰主要由水和糖組成,性質偏寒;雪糕因含油脂、牛奶類,除了寒涼,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從中醫體質角度看會增加「濕氣」問題,即體內的多餘水分和代謝廢物淤積。宮寒痛經的女性通常吃剉冰後疼痛更強烈。
一項日本的調查研究發現,吃雪糕較多的女性,痛經情況相對嚴重,但暫時還不清楚原因是攝取太多油脂,還是雪糕較為寒冷。同一項研究也發現,經常浸浴的女性比較不容易痛經,相信是因為浸浴可以提高體溫。
更年期女性愛吃冰 加劇口乾舌燥
更年期女性常有熱潮紅現象,吃冰可以降低核心溫度,不過,如果長期大量吃冰會加劇身體燥熱,例如口乾舌燥、潮紅、冒汗等虛火症狀。
在中醫看來,更年期女性有「陰虛火旺」體質,也就是陰虛所導致的燥熱。中醫所說的陰是一種寒冷濕潤的能量,可以降溫並滋潤身體,對應身體的津液。一味靠吃冰來降溫效果不好,反而是應該多吃一些滋陰的食材,讓身體陰陽平衡。周醫師推薦更年期女性多喝常溫的蜂蜜水,可以滋陰潤燥、清虛火。此外,百合、麥門冬等藥食同源食材也適合作為食療,減輕熱潮紅。
周醫師建議,除了多喝常溫水和不要太晚睡之外,睡前應泡腳。在泡腳的時候,人很容易流汗,這時會將身體裏的「熱」排出體外。
這些飲食讓人不怕熱
在天氣炎熱的時候,除了冷飲之外,很多食物都有消暑作用。中醫認為,食物有寒熱溫涼四種屬性,寒涼屬性的食物可以給身體降溫。他建議怕熱的人可以喝青草茶(涼茶),吃瓜類食物,如西瓜、冬瓜等,以及蘿蔔。
1)青草茶和仙草茶 腎臟病人應避免
青草茶是台灣常見的飲品,由多種草藥熬製而成,而仙草茶則由仙草熬煮而成,清香微苦。這些飲品有降火氣、降血壓功效。
周醫師建議在中午時喝這些清涼的飲品,有助減少皮膚長痘痘的問題。但需留意,因其鉀成份偏高,慢性腎臟病患者應減少喝這類型的飲料。
2)瓜果類食物
瓜類食物通常性質寒涼,例如冬瓜、西瓜、絲瓜等。
3)蘿蔔
蘿蔔也有降火的作用,夏天可以用蘿蔔泥醬油當作調味,搭配一些肉類食用。
不過,周醫師提醒,平常比較容易拉肚子,或者是中醫講的脾胃虛弱的人,暫時不要吃太多寒涼食物。這時可以請中醫師幫助調理體質,等到腸胃強健的時候,飲食禁忌就會越來越少。
頭痛當心冷氣病
除了吃冰太多讓人受寒,在炎熱的氣候下過度吹冷氣也會造成不適,例如頭暈、頭昏腦脹、腸胃不適、昏昏欲睡,常被稱為「冷氣病」。周醫師說,在炎熱的室外人會出很多汗,這時突然進入室內溫差過大,人很難適應;尤其是在辦公室中吹冷氣,情緒緊張的情況更容易出現上述問題。
一項南韓的研究發現,平日每天使用冷氣超過10小時者報告「冷氣病」症狀的可能性增加約53%;冷氣設定溫度低於24°C,也提高過敏和精神症狀等風險。
周醫師提醒,從戶外進入室內時要將汗擦乾淨,運動時不要將冷氣設定溫度太低,避免讓冷氣吹到頭和腳,這樣可以預防冷氣病。@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