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的傳統宗教節慶與民俗活動中,紙紮工藝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無論是中秋節的花燈、盂蘭節的大士王,還是各式各樣的吉祥物與祭品,背後都凝聚着紮作師傅的心血與技藝。冒卓褀師傅便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是香港少數仍堅持以手工方式製作傳統紮作的師傅之一,每年在不同節慶活動中,都能見到他作品的身影。近日,小弟走訪元朗大橋街市,在他的店舖中巧遇他正在製作一盞花燈,準備於十月在元朗洪水橋新發展區的展館內展出。
從舞獅到紮作的啟蒙
冒師傅的紮作之路始於十四歲。當時他參與舞獅活動,獅頭上的紙料破裂,舞獅師傅叫他買紙料修補。由於不懂修理,他便跟隨師兄到九龍尋找紮作師傅求教。初時幾間紙紮舖都不予理會,最後來到深水埗黃竹街的「寶華扎作」,遇上了願意收留他的關多師傅。冒師傅的學藝方式並非正式拜師,而是坐在旁邊觀察,然後回家自行練習,慢慢累積經驗。這種「看、記、試」的方式,讓他在六至七年間掌握了營運紙紮舖和紮作的精髓,也認識了不少業界前輩。
關多師傅於三十年代末從大陸來港,當時年僅十四歲。他投靠在中環閣輪街著名紙紮舖「金玉樓」任職紮作師傅的父親,並在該店學習紮作技藝,最終也成為一名出色的紮作師傅。「金玉樓」當時聲名顯赫,半山區不少名門望族在拜祭時都會選用他們的紙紮作品,甚至美國華埠也曾向金玉樓大量訂購紮作,例如獅子、龍、功夫用品和兵器等,遠渡重洋運往當地。到了1960年,在金玉樓工作的歐陽偉乾先生於紅磡寶其利街開設「寶華扎作」,他邀請關師傅加盟,後來搬往深水埗繼續傳承這門傳統工藝。關師傅於九十年代末退休,於十多年前辭世。
紙紮舖的變遷
冒師傅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凡是經營紙紮舖的人都必須懂得紮作,這是主要服務之一。但時至今日,紙紮舖多以售賣金銀衣紙為主,真正懂得紮作的師傅愈來愈少。
冒師傅的工作模式仍以家庭作業為主,與太太一同在店舖內製作小型作品或大型作品的部件。若遇上大型紮作,例如大士王,或訂單量大,便會聯同家族成員及徒弟在工場協作。這種家庭式的傳承方式,既保留了技藝,也維繫了人情。
紮作技藝的傳承與文化延續
1997年,冒師傅正式開舖,最初在大埔寶湖道街市。後來因空間限制,搬到工廠大廈及元朗貨倉,以工場方式繼續紮作。2021年,他在現址開設店舖,兼售香燭與紙紮製品,太太也能幫忙製作。
冒師傅觀察到元朗、屯門和上水對傳統習俗的保留最為完整,這種風氣更散播到香港其他地方。在近十多年來,不少圍村或客家村積極舉辦如「開燈」等儀式,有些原本十年一次的活動改為每兩、三年一次,使得這些文化得以廣泛流傳。他認為,紮作不只是工藝,更是社區文化的延續。
中秋燈籠與社區連結
每逢中秋節,冒師傅的店舖便會售賣各式燈籠,有傳統造型如楊桃、金魚、兔子等,吸引市民前來選購。過去,元朗大橋街市的乾貨區熱鬧非常,人頭湧湧,很有節日氣氛,然而,今年情況卻不如往年。冒師傅坦言,人流明顯減少,原因在於港人北上消費的趨勢。政府數據顯示,今年四月北上消費人數比去年同期多百分之六,加上「港車北上」政策簡化,令市民更容易前往內地消費。此外,連日雨天及颱風亦影響銷情。不過,他仍寄望隨着中秋佳節的臨近,能夠扭轉頹勢。
中秋紮作年年有創意
冒師傅多年來致力傳承香港的傳統紮作工藝。在本地各類傳統宗教儀式中,總能見到他精心製作的紙紮作品,這些作品展現出他深厚的手藝與對文化的尊重和熱忱。除了傳統紮作外,冒師傅亦積極參與現代紮作創作,應邀為不同活動設計主題作品,將傳統技藝融入當代美學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每逢中秋節前夕,他的舖頭旁總會展示一個不同造型的大白兔燈籠。今年的作品是運用現代紮作技巧製作的大白兔,既頑皮又可愛,憨態可掬,吸引不少途人駐足欣賞,感受節日氣氛與工藝魅力。
堅守初心 傳承不息
儘管面對種種挑戰,冒師傅仍堅持紮作這門技藝。每一件作品都蘊含着村落的特色與信仰,稍有差錯便可能引起誤會。因此,他對每一件作品都格外用心。在這個快速變遷的城市中,冒師傅以一雙巧手,默默守護着香港的傳統文化,讓紮作之美繼續在社區中綻放。@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