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10月1日起,中共當局推出專為外國青年科技人才(STEM)設計的全新K簽證。正值美國特朗普政府嚴審移民、工作和留學簽證之際,中共推K簽證引發各界關注。

目前中國已有12類普通簽證,涵蓋工作(Z簽證)、學習(X簽證)、商務(M簽證)和探親(Q簽證)等,此次推出的K簽證成為第13種普通簽證。

與其它簽證相比,K簽證有以下三個特點:申請階段無需中國僱主或邀請人;入境次數、有效期和停留時間方面更寬鬆;持有人可以從事教育、研究、文化交流、創業和商業等方面的活動。

與大多數移民制度青睞經驗豐富、簡歷豐富的專業人士不同,K簽證瞄準那些正處於職業生涯形成期的年輕人。那麼,中共為甚麼要這麼做?其背後是否暗藏風險?

美中科技競爭之下的「交流簽證」

K簽證的核心之處在於:持證人可以更靈活地安排在中國境內科技交流活動。在中共官媒的報道中,這一點多次被強調。

《環球時報》說K簽證「不是簡單的工作許可」,其目的是「促進中外青年之間的交流」;《人民日報》稱該簽證將「為外國青年科技人才在華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但「不應將其等同於移民」;《科技日報》說K簽證「旨在便利外國青年科技人才來華,促進青年科技人才國際合作交流」。

因此大致可以斷定,中共對K簽證的定位更像一些評論所稱的「交流簽證」,而非工作許可。

有Reddit網民留言說:「這簽證太奇怪了,它和商務M簽證基本一樣,但有效期是5年,而且每次停留似乎沒有限制。這不完全是工作簽證,更像是給外國顧問的。我猜他們想吸引人工智能技術人才,自由地去中國公司做諮詢。」

另一位Reddit網民說,「它只針對學習STEM的外國人,基本上吸收的是外國人才,畢竟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人都有機會去發達國家。」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黃世聰提供)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黃世聰提供)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大紀元》表示,現在中美以AI為未來發展重點,除了貿易戰、科技戰之外,中美人才爭奪戰也是接下來一個未來的重點。「一個天才可以抵過千軍萬馬。」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對《大紀元》表示,K簽證是北京對美國收緊H-1B簽證的直接回應,其制定邏輯是:北京需要大量AI和半導體人才,要去跟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新戰場上搶人才。

前北京律師、民陣加拿大主席賴建平(賴建平提供)
前北京律師、民陣加拿大主席賴建平(賴建平提供)

前北京律師、民陣加拿大主席賴建平告訴《大紀元》,現在中共認識到,由於經濟下滑,政權面臨著重大政治風險,它試圖在經濟領域挽回頹勢。如果中共能夠在AI、新材料、新能源領域彎道超車,會給經濟增長帶來利好。

賴建平表示,通過敞開大門,讓西方中青年科技人才湧向中國。長期來不了、短期來做學術交流也行。它很希望西方一些科技人才吃裏扒外,充當中共間諜,把各種科學技術配方、商業秘密竊取到中國、賣給中國。

擺政治姿態

在中共官媒的報道中,還特別提到K簽證是中共全面開放努力的一部份,近年來中共不斷簡化簽證流程以吸引更多外國投資、國際學生和外國遊客。

去年12月17日,當局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停留時間,由原來的3天和6天,延長到10天。截至7月底,當局已與75個國家簽訂了單邊免簽或互免簽證協定。幾乎囊括了歐美所有發達國家,但並不包括大部份南方發展中國家。

台灣勵志協會行政總裁賴榮偉。(賴榮偉提供)
台灣勵志協會行政總裁賴榮偉。(賴榮偉提供)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北京想要表明中國現在實際上更加開放,特別是當美國似乎正在封閉自己的時候。

台灣勵志協會(TIA)行政總裁賴榮偉對《大紀元》表示,K簽證背後的確存在地緣政治的因素。現在世界很多都是比較反移民的保守派政府,中共要在全世界舞台上進行大國競爭,它認為這是關鍵時刻,在反移民聲浪下它趁機承接一波移民,顯示其開放姿態。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對《大紀元》表示,K簽證瞄準處於職業生涯形成期的年輕人,而不是經歷豐富的專業人士。這個意圖有點奇怪,除了是想跟美國較長短、分庭抗禮,否則看不出任何用處。

「美國不要的人,我們來接受,做出一種開放的姿態。」他說。

賴榮偉表示,大家都看得出來,中共黨魁好大喜功、喜歡排場。這麼多年來他也很少出去國外,除非很友好、很隆重地對待他,他才會去,這是習的風格。

統戰與滲透

中共官媒的報道中都強調了K簽證的便利與開放性,但不可忽略的是,K簽證的背後還隱含著中共統戰的邏輯,尤其是對美統戰。

在美中對峙之際,兩國政治、經濟及科技領域逐漸互相脫鉤。中共黨魁把希望寄託在民間交流,他說中美關係的基礎在民間,還認為「中美關係的未來在青年」,為此早就宣稱「5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

《中國簡報》(China Briefing)分析說,K簽證的實際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細則。一些地方政府可能會主動為K簽證持有者提供額外的激勵措施,如創業補助、補貼住房或進入創新中心的機會。

「中國(中共)正押注早期人脈關係,將其作為實現長期創新收益的途徑。」《中國簡報》寫道。

賴榮偉認為,中共統戰目前鎖定的對象是全世界各國的年輕人,包括台灣,「因為年輕人需要工作,又有可塑性」。

他指出,年輕人有體力、有技術、又是好學校畢業。如果中共給一些優惠,勢必會對(共產)中國有好感,中共非常清楚這一點,它想塑造其認知。無論是不是留在中國,以後回本國躋身上流階級後,甚至還會保留這種好感,這是放眼於未來的投資。

賴建平表示,很多歐美國家科技人才在本國沒有甚麼太亮眼的東西,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個,但到了中國可能成了香饅饅了,獲得超額的政治經濟待遇,等於一種變相的收買。他們一定也會某種程度上被共產黨意識形態滲透。就像現在很多台灣人來中國被中共一忽悠一收買,就變了。

賴榮偉認為,那些到中國的台灣人,難道不是中共國安所覬覦的情報收集、認知作戰的對象嗎?絕對是。

物質利益、金錢、色情,或友情、或民族大義、或未來事業的規劃,都是中共在收買情報協助分子的手段。中共說,「情報協助分子就是我們講的間諜」,因為中共政治凌駕一切,搞情報的不只有國安單位,那些對台系統都有收集情報的功能,都在互相爭功,甚至還會互相踩線。

手機螢幕上顯示的人工智能標誌。(Oleksii Pydsosonnii/英文大紀元)
手機螢幕上顯示的人工智能標誌。(Oleksii Pydsosonnii/英文大紀元)

K簽證的障礙與風險

與美國的H-1B簽證相比,中共當局宣傳K簽證的便利性及不需要僱主擔保,但這一點能保證外國年輕人來中國嗎?去中國又有何種風險?

謝田表示,外國人更青睞美簽,但凡有任何工作機會,他們都會到美國來。尤其是印度的年輕人,根本看不上中國。對世界年輕才俊來說,中共K簽證根本不在其雷達之上。哪怕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如果不能來美國留學,也會優先考慮歐洲各國和澳洲。

「沒有太多人願意去中國,去幹嘛呢?沒有言論自由,行動自由都沒有,外匯也不自由。」他說,去中國連外網都上不了,怎麼做尖端研究呢?尖端人才不會去,中共也開不出這些工資,中低端去又會跟中國大學畢業生搶飯碗。

謝田表示,如果用高薪來吸引有能力的傑出人士、挖人才,這個全世界都在做。現在K簽證顯然不是在挖人才,而是在撿漏,撿別人的殘羹剩飯。

「K簽證看不出甚麼高明之處。」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黃大衛授權)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黃大衛授權)

黃大衛也認為,K簽證侷限性明顯,可能短期為中國吸引一些二三線人才,尤其是東南亞和東歐,但美國通過綠卡改革和盟友人才池,仍然佔據了高端人才的優勢。

K簽證面臨諸多明顯的障礙,與矽谷的求職者相比,大陸的工作環境給英語求職者帶來語言障礙,也無法想像他們會適應中國公司所推崇的996工作時間。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障礙。

賴榮偉表示,不是說它祭出很高的優惠,人家就會來。實際上除了經濟因素外,比如政治風險、家庭因素、個人生涯規劃等絕對也是一個考慮因素。

他指出,跟中共接軌風險太高了,它是一個以黨立政的國家,政治因素決定了一切。所有的人到了中國,一定要受到政治的牽制。而且執行法律的人都是中共黨員。外國人到了中國去,法律可以保障他們的生活嗎?

賴榮偉表示,中共長期以來對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招手,為甚麼這麼多年下來,反而這些人才選擇不去中國、而留在台灣或到美國到日本。很大原因就是,中共給的合約基本上不可靠。

「之前我很多朋友到中國去教書」,他說,簽了兩三年比台灣還好的合約,可是兩三年之後就沒有了,只好捲鋪蓋回來台灣。

賴榮偉表示,它的政策給你短時的,你在那邊教書的時候,那些北大、清大畢業的本土博士老師們的薪水只有台灣的一半,大家做相同的事情,你覺得大家相處會服氣嗎?他們覺得你受中共統戰的優惠。更何況兩三年合約結束了,中共統戰的優惠也沒有了,該利用的利用得差不多了。這些人回台灣找工作,又斷了兩三年的人脈,如果到中國其它省討生活,也沒有以前那樣優惠了。

「所以這種政治風險、人的風險實在是太多了。」

除了國內的政治風險,還有不可預測的地緣政治風險。在美中激烈競爭之中,美中之間的分裂,已經從政治領域走向經濟、科技及民間交流。能夠兩邊討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即使在科技領域也需表明立場,比如你到底是為誰發展AI?#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