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香港教育局向學校發通函,宣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以呼應近年李家超在「施政報告」提出的「強化歷史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的方針。新課程框架擬於 2027/28 學年在中四全面推行,並將適用於2030年及之後的香港中學文憑試 。
該通函說,教育局經不同渠道收集意見,指「業界」認為現時中史科「過於側重政治史」,建議「讓學生全面均衡地認識中國由古至今,包括在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關係、中外交流等重要方面的基本發展」。這樣的表述,看似令中史科課程更「全面均衡」,不偏重「政治」,但諷刺的是,新課程卻增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兩個明顯極度政治化的課題,你認為最終效果是更多元均衡,抑或更偏頗單調呢?
現時高中中史科的「歷史專題」選修部份,設有六個單元(學生只須選一單元),包括:「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地域與資源運用」、「時代與知識份子」、「制度與政治演變」、「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和「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新課程選修部份,則由「六選一」大幅減為「三選一」,分別是:「國家管治與制度組織」、「經濟資源與社會發展」及「中外交往與文化交流」。新舊版有交疊的範疇,但明顯分別在於:「時代與知識份子」單元被清零,學生不必再研讀五四時期知識份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了。
至於高中歷史科,自然也改得面目全非。例如現時的必修課程,會重點教授「香港的現代化與蛻變」及「日本及東南亞的現代化與蛻變」,但新課程將刪除這兩個課題,轉而加強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與成就」。學習重點也會由「二十世紀初至1997年香港在政治及制度上的轉變」之類,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其對世界的貢獻」、「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說穿了就是黨史。
在新課程中,香港史也不是完全灰飛煙滅,但它只能寄居在中共黨史的小角落,被「優化」為「新中國成立後香港的發展」,即學習所謂「一国兩制」如何「不變形不走樣」那類東西。歷史教育發生這樣的大變,意外嗎?當然毫不意外,而且大家都知道,今時今日,不管大眾如何反對,這個国家任務還是會執行到底的。
不禁想起西方有句老話:「我從未讓學校教育妨礙我的教育(I have never let my schooling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有說是馬克吐溫講的,也有人說不是,但無論是誰說的,都一樣值得大家記住,因為真正的教育從來就不限於課堂上學到的東西,歷史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例如寫出《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大史家吉朋(Edward Gibbon),他的歷史知識幾乎都是自學的,且讓我引述其《自傳》的一句話作結:
Every man who rises above the common level has received two educations: the first from his teachers; the second, more personal and important, from himself.
「每個非凡的人都受過兩種教育:第一種來自老師;第二種更切身,且更重要,是來自他自己。」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