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方近日再度就基因改造食品發聲,稱其「安全可靠」,並嚴厲打擊散播質疑聲音的網民。然而,實際政策上仍對進口基因改造大豆食用設有限制,引發外界質疑官方口徑與現實做法存在矛盾;網民要求知情權與選擇權。
官方再度「闢謠」強調安全與打壓並行
10月1日,大陸媒體中國質量報(中國質量報告客戶端)發布推送,對「基因改造禍害子孫」「吃基因改造食品不孕」等網絡說法,認定為謠言。
報道援引雲南省農業農村部門的訊息稱,當地農業、公安和網信部門已對一名沈姓網民進行約談教育。沈某主動刪除相關訊息,註銷抖音帳號,並保證今後注意言論。
這一闢謠顯示,官方在基因改造話題上再次採取強硬立場。
網民反彈:要求知情權與選擇權
該條澄清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可靠」,並批判網民沈某的訊息,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和質疑。浙江網民「張永昌」在評論區留言:「誰喜歡吃,老百姓自有判斷能力。」四個小時內獲得六千多個點讚。
另有網民留言:「某食堂吃的都是美元預製菜。」還有網民評論道:「給老百姓知情權和選擇權就好,誰愛吃誰吃。」
也有網民要求當局在食品原料中標注是否含有基因改造成份。
專家:科學界未有終極結論
北京農林科學院食品學者汪新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科學界至今未有終極結論。多數研究者的共識是:在現有標準下,商業化基因改造食品「吃不死人」。但是否真正無風險,仍存科學與社會的分歧。
他說:「商業化基因改造食品在現有證據下被認定可安全食用,但科學從不存在終極定論。公眾的不信任感,更多來自選擇權缺失和訊息不對稱。」
雖然官方強調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可靠」,但專家對其長期影響仍有分歧,民間的不信任感也未消退。
政策現實:進口基因改造仍受限
黑龍江一位大豆種植專業戶王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政府明令禁止從美國進口的基因改造大豆進入食用環節,只能作為飼料使用,「我們種的大豆可以用來榨油、做豆腐,但美國進口的是基因改造大豆,禁止作為食物」。
王先生還說,如果將基因改造大豆標注為「非基因改造」,將面臨嚴重後果:「那是要被判刑的啊,我們哪敢把進口的基因改造大豆冒充非基因改造。」
根據中共相關法規,如果商家將基因改造大豆製品錯誤或故意標注為「非基因改造」,將會觸犯多項法律。處罰內容至少包括虛假標識,以及違反《食品安全法》《廣告法》《基因改造標識管理辦法》等規定。同時,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情節嚴重者最高可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特供月餅引發嘲諷:信任危機加劇
與此同時,網絡上還流傳一份北京人民大會堂特供手工月餅的原料清單,顯示原料均為常規麵粉、堅果和油脂,未見「基因改造」字樣。網民嘲諷:「沒有科技狠活。」
類似聲音在社交平台上層出不窮:「為甚麼奧運村不用基因改造?」「既然安全,機關食堂先吃。」一名網民直言:「安全是一回事,選擇權又是另一回事。」
二十年來的疑慮未解
此次圍繞基因改造的風波並非首次。二十年前,曾流傳「廣西大學生因食用基因改造大豆製品導致不育」的說法,中共農業部迅速否認。
然而,這類故事並未消失,而是反覆被引用與傳播,逐漸固化為社會懷疑。科學上的結論或許明確,但公眾層面的信任卻日漸稀薄。
學者呼籲:資訊透明是重建信任關鍵
北京理工大學一位關注農業問題的李教授對記者說,中國(中共)應該對基因改造食品做出標注,但據他了解,有些豆油使用了美國大豆,卻沒有加以標註:「美國允許基因改造食品自由流通,但要求標識;歐盟規定凡含量超過0.9%的基因改造成份必須貼標籤;日本部份開放基因改造產品,但普遍推行『非基因改造』標籤。」
相比之下,中共更依賴官方闢謠和強制定調,政策層面對公眾知情權和選擇權的空間有限。李教授指出,當網民的質疑被定性為「造謠」,當不同聲音被迫封號、約談甚至面臨處罰時,基因改造的爭議似乎已被行政手段「解決」。
但真正未解的問題仍在:為甚麼領導人能享用「無基因改造」的特供食品,而普通人卻只能接受「不容置疑」的官方結論?
官民信任裂痕仍在擴大
正如一條獲數千點讚的網民評論所言:「如果真安全,就請領導人先吃。」另一條熱門留言更為尖銳:「科學沒問題,但我們能不能有不吃的權利?」#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