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今年截至10月,已發出12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打破自1946年以來單年最高紀錄。天文台前助理台長、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表示,雖然警告次數創新高,但風球數量並非唯一指標,今年多數為一號戒備信號,只有少數帶來明顯威脅,且未有颱風期間造成人員死亡。他強調,科學界共識認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未來熱帶氣旋總數可能輕微減少,但超強颱風的比例將上升,高風力持續時間更長,並帶來更多降雨,預計造成的破壞和傷害將更嚴重。
梁榮武在電台節目中指出,西太平洋及南中國海每年平均約有30個熱帶氣旋,未來可能降至26至28個,但其中強颱風的比例會增加。「颱風就像人一樣,有生老病死,它壯年的時間比以前長些,即颱風的高峰風力最強的時間長了的話,自然破壞力就會大了。」形容未來颱風趨勢是「一係唔打風,打風破壞力就會比較大」
他舉例,早前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時,其中心與香港距離約120公里,較「山竹」的100公里和「天鴿」的60公里為遠。若其眼壁進一步接近香港,風力將呈幾何級數上升,破壞力恐超過「天鴿」和「山竹」。
儘管如此,「樺加沙」仍引發嚴重後果。梁榮武提到,有一家四口在岸邊觀浪時,其中兩人被大浪捲走,以及將軍澳和香港仔沿岸餐廳及酒店的玻璃門被湧浪破壞。
梁榮武解釋,颱風期間常出現「越堤浪」,即海浪越過沿岸構築物,單靠貼膠紙無法抵禦。他建議海邊附近餐廳加設木板防護,並呼籲政府加建防波提以加強防禦。
對於市民行為,梁榮武表示不完全反對感受大自然的威力,以免與自然疏離而減弱環保意識,但強調須以安全為前題,要具備危險意識,並遠離岸邊等高風險地點。
他分享個人經驗:「我在女兒年幼時,在八號風球帶過她外去。當然不是去有危險的地方,一定不去岸邊。只想她感受一下風球的風力,雨點打落身體會痛的感覺。」目的是讓後代知道大自然的威力及尊重大自然。
梁榮武亦回應市民對天文台預警的誤解。現時天文台發出8號信號的預警時間較以往早和長,但部份市民抱怨發信號時風力未夠強。他澄清,這是為了給市民更多準備時間,不代表風力立即達到烈風程度。他又呼籲以官方渠道資訊為準,避免輕信坊間傳言。「八號風都是一個預測,天文台預測大概何時到烈風程度。」
此外,他提到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加上格陵蘭及南極冰川融化,進一步推高海平面,未來颱風引發的風暴潮和水浸問題將更嚴重。@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