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人工智能(AI)的迅速普及,生成式AI工具(generative AI tools)在各類工作場合的應用激增。最新研究指出,多數公司至今仍未看到可衡量的投資回報。研究者認為,問題之一在於AI產生的內容充斥著所謂的「工作垃圾」(workslop)——表面精美、結構完整,卻缺乏實質性內容。
這份由BetterUp Labs和史丹福大學合作的研究顯示,約41%的員工曾遇到過AI生成的「工作垃圾」。這些內容看似過得去,實則為他人製造更多工作,導致生產力下降、團隊信任度受損、協作效率降低。研究提醒管理者,應反思是否在鼓勵不加區別的AI使用要求,卻未能明確規範品質標準。
為避免「工作懈怠」與「工作垃圾」的輸出,報告建議:
1,管理者應該樹立有針對性的人工智能使用標準,建立清晰的規範;
2,鼓勵一種將高度自主性和積極性相結合的「試點心態」;
3,將AI視為一種協作夥伴,而非取巧捷徑。
研究指出,自2023年以來,AI在工作中的應用量已翻倍,完全導入AI流程的公司也幾乎倍增。然而,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調查發現,95%的企業未獲得實質回報。
隨著AI工具的普及,人們看到,運用AI能夠快速產生精美的成果:格式良好的幻燈片、結構清晰的長篇報告、非專業人士也能撰寫出清晰的學術論文摘要,以及可用的程式碼。
有的員工利用AI工具的能力來完善自己的工作。也有的員工用它來創造實際上毫無幫助、且不完整或缺少專案關鍵背景的內容。其結果是將「工作負擔」轉移到接收者身上,迫使同事重新整理、修改或解釋不完整的內容。
一位金融業人士形容,「我不得不決定,是重寫、還是讓他重寫,還是乾脆放棄。」他認為,這樣的AI應用正在助長精神懶惰的文化。
根據調查,員工平均每次處理「工作垃圾」需耗費近兩小時,換算為每月約186美元的生產力損失。對一家擁有一萬名員工的公司而言,這相當於每年損失超過900萬美元。更嚴重的是,人際信任的破裂:近半數受訪者表示,發送「工作垃圾」的同事被視為能力下降或不可靠。
報告進一步指出,AI使用成效與員工心態密切相關。研究團隊將員工分為兩類:
•「飛行員」(Pilots):主動探索AI,藉此提升創造力;
•「乘客」(Passengers):被動依賴AI,試圖逃避工作。
結果顯示,「飛行員」使用AI的頻率高出「乘客」75%,且更常將AI作為創造與改進的工具,而非取巧的捷徑。
研究結論強調,企業的下一階段挑戰,是如何讓AI真正融入協作流程,成為共同推動成果的夥伴,而非成為增加工作中摩擦的障礙。AI輸出的品質與人類的指導、審核與責任感息息相關。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建立清晰規範,推動高標準的人機協作,確保AI應用能真正提升工作品質,而非削弱工作表現。
這份題為「AI-Generated 『Workslop』 Is Destroying Productivity」的報告發表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由BetterUp Labs的研究人員與史丹福大學社交媒體實驗室的學者共同撰寫,研究團隊包括Kate Niederhoffer、Jeffrey Hancock等人。#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