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福機構調查顯示,80.5%葵青區的受訪不適切居所住戶表示,過去3年內曾搬遷,其中三成,每一至兩年便要搬一次 。當中35%的搬遷屬非自願性,即由於業主加租、租金負擔沉重或住所遭執法部門清拆等,機構認為反映住戶在租務市場上缺乏議價能力,處於被動與弱勢位置。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在7月至8月,透過電話訪問及網上問卷,聯絡曾參與其不適切居所居民搬遷支援計劃的住戶,收回123份有效問卷。
結果顯示,63%曾經搬遷的受訪不適切居所住戶表示,要減少日常開支、動用儲蓄,甚至向親友借貸以應付搬遷費、按金及中介費等。95%的受訪者在搬遷期間出現情緒困擾,最常見的包括焦慮(38%)、抑鬱(29%)及睡眠問題(24%)。
96%的受訪者表示希望在未來搬遷時獲得支援,其中最需要的是經濟援助(48%),其次為協助尋找新居(20%)及提供租盤資訊援助(16%)。
在葵青區居住逾10年何先生表示,在區內至少搬遷3次,其中一次更是從唐樓搬遷,「我知道搬屋費用一向不便宜,所以曾經試過自己一點一滴地搬,『螞蟻搬家』咁樣,因為根本不敢問價,怕太貴。」他並稱,初時自己要付2,000元租金,「第二次搬到樓上3,500元。結果樓上要改建老人院,全層收回又要搬,我搬走時5,000元,租金相當貴」。
倡恆常化搬遷津貼 援助改善家居
中心2022年起推出「煥居計劃」,支援不適切居所住戶的搬遷、培訓家居維修及木工傢俬製作等。中心建議推展計劃模式至各區,並結合租務資訊及法律支援、情緒輔導等配套。
另外,機構希望政府恆常化不適切居所住戶的搬遷津貼;並建議政府設立「搬遷支援基金」及「搬遷支援配套服務」,按家庭人數及收入提供搬遷津貼。
中心又提倡重新推出關愛基金「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提供一次過非現金資助,協助居民添置日常所需傢私,改善居住空間與質素;及改善公屋輪候及過渡性房屋的安排, 提升市民居住的穩定性。
「煥居計劃」及提升居民自助能力
另外,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022年11月起推行「煥居計劃2.0」,透過多項支援項目,協助住戶減輕經濟負擔、提升自助能力,並促進與社區的連結。
其中,「煥居家居維修班」課程設計切合不適切居所住戶的實際需要,例如維修水龍頭、電器、廁所水箱、廁所板、門鎖門鉸及學習油漆批灰等。「煥居傢俱木工班」課程內容包括層架置物架、收納櫃及掛鈎等製作。
其中維修班,超過一半(52.7%)受訪者曾參加四次或以上。課程整體評分平均達8.28分(10分為滿分),尤以課程實用性(8.74分)及導師質素(8.68分)。木工班所有參加者對課程評分均達8至9分以上。
黎女士在2023年開始接觸煥居,並參加了家居維修班。她表示,課程教授了許多實用的維修技巧,令她能夠獨立處理日常家居問題。在學成之後,她還可以把知識分享給其他街坊,一起受惠。
計劃還透過培訓不適切居所居民成為「煥居匠人」,並與不同社會服務單位及非牟利團體等合作,讓「煥居匠人」教授木工及維修技能,將自助能力及精神傳承及推廣
至不同的社群。
劉女士表示,在過去兩三年間,由最初以參加者身份參與木工班和維修班,之後擔任助教,最後成為「煥居匠人」,成長過程令她感到非常滿足。@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