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看到很多患者長時間沒有洗牙,來洗牙的時候已經是痛得受不了或是牙齒鬆動。」紐約大學牙醫學院臨床助教袁嘉宏在新唐人《健康1+1》說。
袁嘉宏指出,牙齒問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例如牙齒出現裂紋或產生牙石。當感到不適時,可能已經累積到嚴重程度。因此,不能僅靠「痛不痛」來判斷牙齒健康。
此外,牙齒的色澤也不能直接判斷牙齒的健康度,蛀牙初期也可能是白色的,光靠肉眼是無法分辨的。
定期檢查 可防嚴重牙病
袁嘉宏建議,從4歲開始,每年應該做兩次牙齒檢查並洗牙。袁嘉宏表示,大概六個月的時候,一個人累積到的牙垢、牙結石是牙醫可容忍的範圍極限,時間再長的話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可逆轉的傷害,開始傷害到牙肉與牙骨。
經常洗牙預防腦出血
洗牙不僅能保護牙齒,還能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這可能是因為牙周炎細菌與血管發炎、高血壓有關。
一項台灣研究發現,經常洗牙的中年人發生腦出血、高血壓的風險均較不洗牙的人低,特別是對男性來說,腦出血風險降低57%。
牙骨萎縮不可逆
為何要定期洗牙呢?袁嘉宏表示,90%的牙垢可以透過刷牙跟用牙線的方式清理,但剩下的10%會慢慢累積,混合口水裏的鈣離子後,鈣化成牙結石,難以自行清理。當牙結石進一步生長時,會壓縮牙齦生長的空間,出現牙齦出血和牙齦萎縮,再嚴重的情況會壓迫牙骨,造成不可逆轉的牙骨萎縮。他說:「牙骨對牙垢是非常非常敏感的,當牙骨覺得有髒東西靠近它的時候,它會馬上開始萎縮,牙骨一旦開始萎縮,就永遠不會回來了。」
他強調,牙齒就好像一棵樹一樣,而牙骨就是樹根。「當樹根露出越來越多,土被沖光了,樹就倒了,這就是牙齒鬆動或掉牙齒的原因」。
牙周病三部曲 不能根治但可控制
袁嘉宏提到牙周病有三個階段,以下是不同症狀:
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牙周病。主要是因為牙齒保養做得不好,例如刷牙跟牙線沒有很到位,有少部份的牙垢沒有被清理乾淨,牙結石生長開始侵蝕到牙肉,造成輕微牙出血或口臭。
中期:牙結石堆積到牙齦下方,可能開始有口臭,但還不會痛。絕大部份病人開始發現症狀時已屬於中晚期。
末期:牙槽骨發炎、牙齦萎縮、牙齒開始鬆動,甚至脫落。因牙結石侵蝕骨頭發現,導致疼痛、出血。
袁嘉宏指,雖然牙周病無法完全根治,但治療的重點是減緩惡化速度,不至於惡化到無法挽回。
治療有分不同等級,除了保守治療外,亦可進行深度清潔,以及手術治療。
深度清潔:相比起洗牙,深度清潔會把牙床底下的髒東西清乾淨,過程需要打麻藥、結束之後可能要吃止痛藥或抗生素。
牙周手術:把整個牙齦切開,直接清理牙根及牙骨,手術結束之前要把植骨的骨粉縫進去。
袁嘉宏強調,手術成功率非保證百分百,而且費用高、周期長,所以通常在做手術時會先跟病人講清楚,亦會要求病人在家自己保健,如果病人沒辦法自己保健,通常不會建議做牙周手術。
植牙或假牙各有利弊
如果牙齒已經脫落,可考慮植牙或假牙。袁嘉宏指,若只缺少數牙齒且骨頭健康,植牙是選項;如骨頭已經不能承受自己的牙齒,相信也不會有足夠的骨頭做植牙,可選擇半口或全口的活動假牙。
全口假牙:適合牙槽骨不足、預算有限的人,但可能會影響咀嚼力。
植牙:若條件允許,可以做4至6顆植牙來固定全口假牙,這樣咀嚼功能更穩定。
更年期女性常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可能影響植牙的穩定性。研究指出,骨質疏鬆是植牙失敗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此外,如果服用抗骨質疏鬆藥物,也不適合進行植牙手術,否則會增加顎骨壞死的風險。
後牙缺失危害大
很多人門牙掉了會補,但後牙掉了就不管,這會導致咬合不正、鄰牙傾斜、甚至影響容貌。研究發現,臼齒缺失與顳顎關節變形有關。此外,缺牙後,牙齒容易移位,導致有可能沒辦法刷乾淨,造成更嚴重的牙周病。
無需恐懼看牙醫
袁嘉宏也指出,很多人害怕看牙醫,但其實現在有許多技術可以減少病人不適及不安,例如無痛洗牙設備。對於兒童牙科來說,牙醫會陪小朋友玩耍、唱歌,讓他們不要緊張,希望他們習慣看牙醫,養成保護牙齒的習慣。@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