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研究人員在南美洲一處採石場發現了琥珀礦床,且琥珀中富含大量遠古昆蟲和植物材料。這為了解1.12億年前岡瓦納超大陸(Gondwana)的生命,提供罕見的視角,並揭示該地區曾是一片濕潤、富含樹脂且生機勃勃的森林。
迄今為止,幾乎所有已知的大型琥珀礦床都位於北半球,但在南美洲的中生代從未發現含有陸生節肢動物的琥珀化石,使得科學家對南半球的白堊紀生態系統了解,始終停留在推測層面。
當時的南美洲正屬於「岡瓦納超大陸」的一部份,其生物面貌、氣候以及大陸分離時期的演變知之甚少。「岡瓦納超大陸」是存在於新元古代至侏羅紀前期(約5.73億至1.8億年前)的超大陸。
為填補這項空白,這次西班牙巴塞隆拿大學(Universidad de Barcelona,UB)主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南美洲西北部的國家厄瓜多爾(Ecuador)的熱諾維瓦(Genoveva)採石場中,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且保存完好的白堊紀琥珀礦床,其年代可追溯至約1.12億年前。
這個礦床富含大量遠古昆蟲和植物材料,為理解地球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期的生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這項新發現於9月被發表在《通訊:地球與環境》期刊上。
琥珀是一種由史前樹脂變成石化的珍貴物質,雖然早在3.2億年前的樣本中就有發現,但直到白堊紀(1.431億至6,600萬年前)時期才變得常見。
這些古老的樹脂經常包裹著動植物的殘骸,細緻保留它們生前的生命形態,甚至把行為瞬間定格,為考古學研究帶來許多驚喜和素材。原因是普通的動植物,通常難以用化石的形式被保存下來。
研究團隊分析從採石場採集的琥珀及其周圍岩石樣本,發現它們與沉積在河湖環境中的同代花粉、植物大化石有關。這些樣本來源於橫跨厄瓜多爾奧連特盆地(Oriente Basin)的霍林沉積層(Hollín Formation),該地層內含淡水的厚砂岩,最大厚度可達200米。
他們在挖掘時,發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琥珀。一種是最常見琥珀,形成於地下經常靠近產樹脂植物的根部周圍。因形成於封閉環境,難以捕捉生物體。其形狀多為球形或腎形,尺寸較大(可達40厘米),顏色主要呈深褐色。
另一種琥珀較為稀少,由中空樹幹或樹枝滲出的樹脂形成。因形成於露天環境,經常包含生物體。其多為碎塊或鐘乳石形狀,尺寸較小(多數7厘米以下),顏色有深褐色、紅色或淡黃色。
他們在挖掘的60個露天琥珀樣本中,發現有21個含有生物體,且多數標本保存完整,其中包括雙翅目(類蒼蠅、蚊子)、鞘翅目(甲蟲)和膜翅目(螞蟻和黃蜂),以及一塊蜘蛛網碎片等。其中雙翅目昆蟲是熱那亞琥珀中最常見的昆蟲,這與其它白堊紀琥珀礦床中所含的昆蟲基本一致。
此外,琥珀周圍的岩石中還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包括白堊紀琥珀中常見的樹脂菌菌絲體、孢子、花粉和其它植物痕跡。這些植物化石多與蕨類植物、蘇鐵植物、南洋杉類植物和柏杉類植物相關。
另外,研究人員透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這些琥珀,發現它們與南洋杉科樹木產生的琥珀十分接近,證明這些琥珀來源於南洋杉科針葉樹分泌的樹脂。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琥珀內的昆蟲種類和周圍的植物化石,均顯示它們源於岡瓦納大陸南部,且該片區域曾經是一片溫暖潮濕、植被茂密且盛產樹脂的森林,森林中含有大量最早的被子植物葉片群。
他們強調,這一罕見的新發現,為了解地球生命和生物多樣性歷史,以及長期被忽視的史前生態系統,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他還表示,未來將會在該地區進行更多實地考察,以提升對南美洲動植物與南極洲、南非、澳洲和紐西蘭動植物之間生物地理關係的理解,因為這些地區也存在琥珀需要研究。#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