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多模式局部定位治療」能有效因應患者情況控制中低風險前列腺癌。與傳統手術治療相比,手術及留院時間大減,創傷及後遺症風險極低。研究團隊建議將此嶄新模式加以推廣,讓前列腺癌患者更多選擇以達到最佳療效,推動本港癌症精準醫療。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死亡率位列第四。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或放射治療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雖然療效穩定,唯部份病人可能出現尿失禁和性功能衰退等後遺症,對七十歲以上患者的影響尤其嚴重。對於局部原發性、屬中低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而言,有時候癌細胞只侷限於前列腺一個特定位置,這些傳統方法所帶來的後遺症風險可能比疾病本身更令人困擾。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副教授趙家鋒醫生解釋,癌症患者的病情因人而異,因此治療方案需要個人化,配合患者情況和需要,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據估計,每7名局部前列腺癌患者中便有一位適合局部定位治療,這意味著毋須「一刀切」治療整個前列腺系統。即使日後復發,患者仍有機會選擇再次接受局部治療或改用其它方案,靈活應對。

研究團隊於2019年率先引入三種局部定位治療技術,包括高強度聚焦超聲波(HIFU)、冷凍治療及靶向微波消融術(TMA),於5年內成功為102名平均年齡約為70歲的中低風險局部前列腺癌患者進行個別治療。超過40%患者接受HIIFU,近40%接受TMA,約20%患者接受冷凍治療,治療方式根據患者的腫瘤位置及風險評級而定。

研究人員在手術後定期追蹤患者的前列腺抗原指數,並於一年內進行前列腺癌指數磁力共振(MRI)影像及前列腺活檢,評估在功能和腫瘤控制方面的療效。

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根治性手術相比,多模式局部定位治療能針對不同的腫瘤位置,精準消滅癌細胞。手術時間更大幅縮短至根治性手術所需時間的一半。傳統根治性治療一般需住院3至5天。相比之下,超過六成接受局部定位治療的前列腺癌患者可即日出院。超過八成半患者在接受手術後24小時內出院。

研究第一作者、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名譽臨床副教授余知行醫生表示,與傳統手術相比,局部定位治療通常在一至兩小時內完成,副作用較傳統根治性治療少,有助大幅減輕患者的手術創傷與身心負擔,為合適的中低風險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患者術後的泌尿功能,包括控尿及勃起功能沒有明顯變化,在治療後半年至一年內,約六成患者接受活檢,復發率約為20%,大多屬於無顯著意義的低風險級別(ISUP GGI);只需接受定期檢查。及至第12個月,接受局部冷凍治療及TMA的患者在排尿方面的不適或阻塞情況亦有顯著改善。

中大醫學院泌尿外科組主管吳志輝教授表示,這是本港首次有系統地引入多模式局部定位治療技術,並評估這些技術對中低風險局部原發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臨床成效,為相關治療開關全新的研究方向。其中HIFU已成為醫管局標準醫療。中大醫學院將進一步探討和歸納其它定位治療模式在較高風險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潛力,推動本港精準醫療發展,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

研究結果已刊登於亞太前列腺學會(APPS)期刊《Prostate International》。@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