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的曼哈頓Chelsea街頭,陽光映照在西21街的紅磚建築上,空氣裏瀰漫著來自各族裔的家常菜與咖啡香。一張延綿的長桌從第九大道橫跨到第十大道,足以讓千名街坊鄰里同桌而坐,分享自家端來的佳餚。這便是疫情後起源於雀兒喜市場(Chelsea Market)的「長桌宴」(The Longest Table in Chelsea)。

就在「長桌宴」的聚會街區旁,一棟龐大的紅磚建築靜靜矗立,斑駁的磚牆、交錯的鐵管,彷彿仍在低語一段工業時代的記憶。這裏,便是今日的雀兒喜市場(又譯切爾西市場)。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雀兒喜市場(Chelsea Market)。(曾蓮/大紀元)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雀兒喜市場(Chelsea Market)。(曾蓮/大紀元)

街坊長桌宴與滿滿人情味

「長桌宴」由非牟利組織NYCNext發起,構想來自居民Maryam Banikarim——她在疫情期間看到埃及齋月時分的街頭共享餐桌,靈機一動:為何不在紐約也辦一場屬於社區的「街坊宴」?於是,疫情過後,這張長桌首次誕生,成為大家重新呼吸、重新擁抱的象徵。有人帶來意粉與沙拉,有人端出手工餃子,還有人帶來親手做的貝果,不同背景的朋友齊聚一堂,不只滿足口腹,更是打開心扉、結識新朋友的好時光。

今年「The Longest Table」的頭炮活動在10月5日啟動,將在未來的數個周末不同地區舉辦。如今,「長桌宴」不只限於雀兒喜,已走向全美多個城市,在加州、佛州等都有活動,成為一場場「街區嘉年華」。在紐約,雀兒喜這張桌子卻別具象徵:它連接了過去的工業歷史、當下的鄰里情誼,與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的可能性。

雀兒喜市場過去是美國國家餅乾公司(Nabisco)的工廠,如今內部仍保留工業風。(曾蓮/大紀元)
雀兒喜市場過去是美國國家餅乾公司(Nabisco)的工廠,如今內部仍保留工業風。(曾蓮/大紀元)

縈繞空中的工業時代餅乾香氣

雀兒喜市場這個美食天堂的前身,正是美國國家餅乾公司(Nabisco)的工廠。1912年,第一塊奧利奧(OREO)就在此誕生,隨後風靡全美,成為家喻戶曉的小點心。當年工廠的煙囪曾日夜冒煙,空氣裏常瀰漫著餅乾的甜香。數以千計的工人在此將一批批零食輸往全國,也把紐約變成了零食王國的心臟。

然而隨著城市工業外移,Nabisco在1950年代撤出,留下這片沉寂的空間。直到1997年,開發商與設計師才將工廠改造為結合美食、零售與文化創意的多元場域,雀兒喜市場才得以重生。

如今走進市場,依舊能看見昔日的工業痕跡,甚至還能想像當年機器轟鳴的場景。那些昔日的甜香,如今已轉化為多國料理的百味競演。

雀兒喜市場內有多樣的美食選擇。(曾蓮/大紀元)
雀兒喜市場內有多樣的美食選擇。(曾蓮/大紀元)

編輯推薦:必嚐的六種風味

走進雀兒喜市場,宛如走進一個「城市廚房」:琳琅滿目的餐廳與攤位從海鮮到街頭小吃一應俱全。筆者曾經多次走訪雀兒喜市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美食驚喜,以下幾家,更是旅人和紐約客公認的必訪之地。

知名的Lobster Place,是創立於1974年的海鮮餐廳。(曾蓮/大紀元)
知名的Lobster Place,是創立於1974年的海鮮餐廳。(曾蓮/大紀元)

1.海鮮盛宴Lobster Place / Cull & Pistol

如果說雀兒喜市場是「城市的廚房」,那麼Lobster Place就是這座廚房裏最鮮活的海味心臟。這家由家族經營的海鮮專賣店,最早由 Ian和Bruce MacGregor兄弟於1974年創立,目標就是把大西洋最頂級的海產帶到紐約市民的餐桌上。

Lobster Place內的龍蝦裝飾。(曾蓮/大紀元)
Lobster Place內的龍蝦裝飾。(曾蓮/大紀元)

Lobster Place最受歡迎的蒸龍蝦。(曾蓮/大紀元)
Lobster Place最受歡迎的蒸龍蝦。(曾蓮/大紀元)

走進攤位,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冰台:鮮紅的龍蝦、閃著銀光的魚身、肥美欲滴的生蠔。你甚至可以挑選一隻新鮮龍蝦,請廚師當場烹調,親歷「海味直送」的魅力。最受歡迎的莫過於龍蝦卷——鮮嫩的龍蝦肉拌上美乃滋,塞進鬆軟的牛油麵包,一口咬下,海風似乎都湧入嘴裏。

而就在同一屋簷下,他們還經營了一家海鮮酒吧Cull & Pistol,專門供應現場烹調的海鮮料理。生蠔拼盤配上香檳、抹上海鹽的新鮮吞拿魚、現煮龍蝦與蛤蜊濃湯,讓人彷彿置身於紐約港邊的豪華宴席。

在Raw Bar可以品嚐現場烹調的海鮮料理。(曾蓮/大紀元)
在Raw Bar可以品嚐現場烹調的海鮮料理。(曾蓮/大紀元)

2.意大利風味 La Devozione

筆者多年前首次到訪雀兒喜市場,首先就被La Devozione餐廳吸引了眼球。走進店內,彷彿踏入一座意大利的麵食殿堂。餐廳主打手工意粉,每一道菜都像是一件藝術品,其廚師精選套餐更是給客人帶來豪華餐飲體驗。坐在吧檯上,廚師就在眼前製作每一道菜,彷彿在欣賞一場廚藝大賽的表演。

La Devozione內供客人用餐的吧檯,可以欣賞到廚師製作的每一道精緻料理。(曾蓮/大紀元)
La Devozione內供客人用餐的吧檯,可以欣賞到廚師製作的每一道精緻料理。(曾蓮/大紀元)

招牌菜式Frittatina Di Pasta是一種炸意粉餅,酥脆外殼裏是濃郁的白醬、火腿與帕馬森芝士;意大利傳統麵食Candele Spezzate Con Ragù Napoletano,是一種長而中空的「坎德雷」管麵,主婦們會在周日聚餐前親手將麵折成短段,搭配濃厚的拿坡里肉醬烹煮,象徵家庭團聚的溫度,溫暖而飽足。甜點部份更充滿創意,尤其是「Pastamisu」,將意粉融入經典提拉米蘇,帶來熟悉又新鮮的口感。除了美食,店內還販售限量手工製作的意大利陶瓷餐具與高端禮盒,讓人不只吃到味道,也能把一份意式浪漫帶回家。

店內展示的意大利陶瓷餐具及麵食,可供客人選購。(曾蓮/大紀元)
店內展示的意大利陶瓷餐具及麵食,可供客人選購。(曾蓮/大紀元)

La Devozione的名字意為「奉獻」,正如創辦人Giuseppe Di Martino對意粉的信仰。這家餐廳與禮品店,源自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百年製麵家族 Pastificio Di Martino,他們自1912年起專注於意粉製作,至今已是意大利最具代表性的傳承品牌之一。

3. 不一樣的肉鋪 Dickson’s Farmstand Meats

這是一家擁抱「從農場到餐桌」(farm-to-table)理念的肉鋪,由Jake Dickson 於2008年創立。他堅持只與紐約州及周邊小型農場合作,確保所有肉品皆來源透明、天然養殖,沒有荷爾蒙或抗生素。

「從農場到餐桌」理念的肉鋪Dickson’s Farmstand Meats。(曾蓮/大紀元)
「從農場到餐桌」理念的肉鋪Dickson’s Farmstand Meats。(曾蓮/大紀元)

攤位上陳列著精心切割的牛肉、豬肉、雞肉,香腸與熟食更是人氣爆棚。Dickson’s自家製的美式香腸,搭配酸黃瓜和美乃滋,口味鹹香。另一道不能錯過的則是烤雞,肉質鮮嫩、皮脆噴香,搭配市場裏隨手可得的精釀啤酒,立刻就能開啟一場「美式市集風味」的饗宴。

這裏不只是買肉的地方,更是一種文化:它展現紐約客對「吃」的講究——來源要清楚,味道要純粹。

Dickson’s的烤雞。(曾蓮/大紀元)
Dickson’s的烤雞。(曾蓮/大紀元)

4.地中海皮塔餅Miznon

如果要選雀兒喜市場裏最具異國色彩的一家,那一定是來自以色列的Miznon。這家品牌由明星主廚Eyal Shani創立,他在特拉維夫起家,以創新料理聞名。Miznon的靈魂就是一個簡單卻無限可能的皮塔餅(Pita)。

地中海料理Miznon餐廳以皮塔餅知名。(曾蓮/大紀元)
地中海料理Miznon餐廳以皮塔餅知名。(曾蓮/大紀元)

在這裏,皮塔餅成了舞台,餡料是主角。你可以品嚐到塞滿慢燉牛肉的豪邁口味,也能嘗試加入整顆烤椰菜花的清新變奏。每一個皮塔都是現場製作,柔軟又富有彈性,配上濃郁的芝麻醬或香料蔬菜,帶來既熟悉又陌生的驚喜感。

Miznon不只是餐廳,更像是一場「地中海街頭派對」:熱情的音樂、熱騰騰的食物、滿室的笑聲,讓人一踏進去就不自覺隨節奏搖擺。

曾獲得7次米芝蓮推薦的泰式餐廳aYaDa。(曾蓮/大紀元)
曾獲得7次米芝蓮推薦的泰式餐廳aYaDa。(曾蓮/大紀元)

5. 泰式風味aYaDa

2019年進駐雀兒喜市場的aYaDa,雖然是市場裏的新面孔,卻迅速成為人氣泰國館子。它的母店位於皇后區Elmhurst,以「正宗、平價」聞名,自2012至2018年間連續獲得7次米芝蓮推薦,後來進軍曼哈頓,把原汁原味的東南亞風味帶到遊客如織的市場。

餐廳主打泰國經典:冬蔭功湯酸辣勁爽,讓人一口一口停不下來;青木瓜沙拉則清新爽脆,特別適合夏季開胃。午餐時段,許多上班族會專程跑來,只為一份熱辣的炒河粉或香濃的綠咖喱。

aYaDa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沒有因應觀光市場而「美式改良」,而是堅持把泰國街頭味道原汁原味地搬進曼哈頓。

知名印度小吃店Chote Miya。(曾蓮/大紀元)
知名印度小吃店Chote Miya。(曾蓮/大紀元)

6. 印度街頭小吃Chote Miya

紐約是個文化熔爐,而Chote Miya則是其中最熱鬧的一角。品牌靈感來自孟買著名的街頭攤販,創辦人希望把印度街頭的煙火氣息帶到紐約。

走進店內,色彩繽紛的香料、嗆鼻的孜然與炭火香氣立刻撲面而來。這裏最受歡迎的是 印度烤卷(Kathi Roll)——用溫熱的薄餅包裹炭烤雞肉、羊肉或蔬菜,佐以辛香的酸辣醬,一口下去,香料的熱力在舌尖爆開。

除此之外,炭烤串燒、咖喱飯和現炸的 薄脆餅(Puri) 都是必試選項。對許多在紐約生活的印度人來說,Chote Miya 不只是餐廳,更是一個讓他們找回家鄉味道的所在。雀兒喜市場不只是一個「吃喝之地」,更是一個「創意舞台」。全年不斷舉辦的活動,把市場化為文化與社交的聚點。

在雀兒喜市場,慶典與驚喜總是不斷上演:無論是隨著節令更迭的裝飾與主題活動,來自世界各地廚師帶來的快閃美食,還是轉化為畫廊與舞台的藝術表演,都讓這裏成為旅人與紐約客共享的一方天地。市場不僅是購物與用餐的場所,更是一個充滿靈感與故事的社區舞台。

而這份「共享精神」正呼應了雀兒喜街頭的「長桌宴」——同桌而坐,分享餐點與故事。從街頭到市場,從餅乾工廠的歷史到今日的美食交匯,雀兒喜市場始終以獨特的方式,把人聚在一起,讓陌生人變成朋友,讓城市散發出溫度。走進雀兒喜市場,不僅是味蕾的旅程,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人情串聯。◇

雀兒喜市場內的時鐘長廊。(曾蓮/大紀元)
雀兒喜市場內的時鐘長廊。(曾蓮/大紀元)
#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