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車企降價潮持續蔓延,近期多款熱銷的新能源乘用車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價,9月新能源乘用車均價跌破16萬元。有分析認為,產能過剩導致車企之間競爭白熱化。

大陸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訊息聯席分會(簡稱乘聯分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的新能源乘用車價格下降明顯,均價來到15.8萬元。這也是近6年來新能源乘用車均價首次跌破16萬元大關。

乘聯分會資料顯示,今年9月新能源乘用車綜合促銷幅度上升到10.2%的中高位,較同期增加2.6個百分點,也較8月微增0.7個百分點。價格方面9月新能源乘用車新車降價力道均值為1.9萬元、降價力道達到9.8%。

具體來看,純電動乘用車型的降價力度最大。9月純電動乘用車型新車均價為19萬元,按照乘聯分會9月新車降價跟蹤資料,東風風行菱智純電動、秦PLUS、埃安RT、星途瑤光C-DM等車型與2023至2024年最低指導價相比,降幅超過10%。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9月,純電動降價規模總體很大,尤其是部份車型指導價的下探幅度達到10%以上,下探力度還是很驚人的。」

中共推動電動車發展 導致新能源車產能過剩

據德國之聲此前報道認為,中共地方政府為了產能和稅收,向車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補貼,導致新能源車產能過剩。

路透社此前也曾報道,許多中國汽車行業的業內人士和分析師認為,中共的新能源產業政策優先考慮就業和經濟增長目標下的銷量和市場份額,而非利潤和可持續競爭。地方政府為了產能和稅收,向車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補貼,中國汽車市場嚴重供過於求。

產能過剩 車企之間展開「血拚」式的降價競爭

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車企之間展開「血拚」式的降價競爭。降價的結果是「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中國資訊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解釋,「價格戰」的實質是產能過剩與創新不足的碰撞。新能源汽車市場經歷爆發式增長後,大量資本湧入導致產能快速擴張。當市場增速放緩時,庫存壓力迫使車企採取降價的方式消化庫存。

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在10月7日發文表示,今年中國新車銷售出現大規模虧損,全國汽車經銷商普遍存在流動資金緊張,同時面臨「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困境,需要相關部門推出相應措施以擺脫汽車企業生存的困境。

新能源車持續降價對消費者的影響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降價潮,在促進市場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消費者觀望情緒加劇。

根據《中國乘用車量價趨勢與行銷策略研究報告2025》的資料,2025年上半年,82%的消費者表示降價對其購車決策產生了影響。

在受影響的消費者中,選擇「進一步觀望購買」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消費者會將降價視為市場常態,並期待未來的進一步優惠。

研究報告顯示,持續的價格戰使得非剛需購車群體對購買行為更加謹慎,延長了購車決策周期,難以形成短期的消費刺激。#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