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些作家和藝術家享有很多寧靜時間與獨處空間,足以讓藝術靈感慢慢醞釀,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

珍‧奧斯汀(1775–1817年)一直住在熱鬧、人來人往的家庭中;能在長時間不受打擾的情況下撰寫那些描繪英國上流社會的故事,對她來說是件不容易之事。

像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路德維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這樣的藝術家能安排自己的時間、依循嚴格的日常作息,奧斯汀的生活卻少了那份可預測性;儘管如此,她仍創作出大量高品質的文學作品。

這證明了藝術成就之花,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綻放。無論用甚麼方法,作家總會設法寫作——那些在他們心中燃燒、渴望表達的東西,若不寫出來,終將在胸口燒出一個洞來。

奧斯汀每天清晨就起床了,比她的母親和姊姊還要早。她一天的開始通常包括彈奏鋼琴(當時稱為「羽管鍵琴」,譯者註)、跑腿辦事、寫信或散步。

她的主要家務是早上九點左右安排家庭早餐,餐後她便在起居室裏開始寫作,坐在靠窗的位置以便獲得充足光線;此時,她的母親和姊姊則在一旁縫紉。在父親去世前,他曾送她一張非常小的寫字桌,上面有書寫面,也設有放墨水和其它書寫用品的儲物空間。

根據一些記載,奧斯汀在有訪客來時(而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會迅速把手頭的稿子收起來。在梅森‧柯瑞(Mason Currey)所著的《每日儀式:藝術家如何工作》一書中,他引用了奧斯汀外甥的回憶錄:

「(她)經常受到各種突如其來的打擾。她十分小心,不讓僕人、訪客,甚至是除家人以外的任何人察覺到她正在寫作。」

「她使用小張的紙張寫作,方便隨時收起來,或用一張吸墨紙蓋住。從前門通往寫作區之間有一扇會嘎吱作響的彈簧門,但她不想修繕這個小問題,因為這扇門的聲音能提醒她有人正要過來。」

奧斯汀對自己寫作活動的低調,甚至延伸到她小說的出版過程:她所有的作品都是匿名出版的。直到她去世後,她的名字才與這些作品連結起來;在她生前,這些著作的作者署名都只是「一位女士」(a Lady)。

為甚麼這麼保密呢?雖然我們無法確定真正的原因,但似乎有幾個可能的解釋。首先,奧斯汀很可能非常重視自己的私隱;其次,當時以筆名出版作品並不罕見,這已經成為一種文學慣例。對女性作家而言尤其如此,因為許多人認為寫作並不是一種「淑女」應從事的職業。

正如格雷格‧巴茲韋爾(Greg Buzwell)在英國圖書館網站上所寫:「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女性寫作小說並將其出售給願意付錢的任何人,這種行為被拿來與『賣淫』作不恰當的類比……到了18世紀中葉,『一位女士』這樣的作者署名成為書籍封面上的常見標記。」

「這不僅表明了作者的性別,也暗示著該書出自某個特定階層的人,因此適合受過教養的婦女來閱讀。」

所以,「一位女士」奧斯汀坐在她的小書桌前,構思出廣闊的故事篇幅,敏銳地探索並表達人性的矛盾。她用羽毛筆蘸取「鐵膽墨」(iron gall ink,由單寧、硫酸亞鐵、阿拉伯膠和水混合而成)在小張紙上書寫。奧斯汀先寫出小說的初稿,反覆刪改詞句並重新修飾,之後又對整個手稿進行全面修訂。

她嘗試了一種名為「自由間接敘述」(free indirect discourse)的文學技巧,讓敘述者的聲音與角色的聲音和思想融合,兩者幾乎難以區分——即使表面上仍是第三人稱敘述,讀者卻能直接「聽見」角色的內心語言。她是最早大量運用這種技巧的作家之一。

奧斯汀大約在下午三四點結束當天的寫作,之後,全家將享用一天中的主餐。她在信中經常提到食物,似乎特別喜愛甜食。

晚餐後,家人會進行交談、喝茶和玩遊戲;晚上,全家會朗讀小說,有時還會讀奧斯汀自己的手稿。從母親和姊姊那裏獲得回饋,是奧斯汀寫作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帶著她一貫的幽默感,奧斯汀曾在信中寫道:「我敢以極盡虛榮之態自誇:我恐怕是史上最無知、最缺乏學識卻仍膽敢自詡為女作家之人。」但我們可真不敢苟同。

無論她在書本知識上有何不足——以現代標準來看,我懷疑那些都不足掛齒——她都是一位人性觀察大師;若非深諳此道,又有誰能如此敏銳地書寫人性中的愚昧與堅毅、傲慢與英雄氣概呢?#

(譯者註:「羽管鍵琴」(pianoforte)這個名稱源自早期鋼琴的構造,其中使用了羽毛作為機械零件的一部份。「Pianoforte」是意大利文「軟弱(piano)」和「響亮(forte)」的組合,意指「能發出弱音和強音」的樂器,也就是現今的鋼琴。這個詞源於早期鋼琴(大鍵琴的改良版)能夠展現音量強弱的特性,而後來「piano」逐漸成為鋼琴的簡稱,並且「forte」則演變成一個表示強音的音樂術語。)

原文:Jane Austen’s 5 Daily Habits for Creativit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沃克‧拉爾森(Walker Larson)在成為自由撰稿記者和文化評論家之前,曾於威斯康辛州的私立學校教授文學與歷史,他與妻子和女兒居住在該州。拉爾森擁有英國文學和語言學碩士學位,其文章見於《海明威評論》(The Hemingway Review)、「智識外帶」(Intellectual Takeout)以及他自己的Substack(RSS訂閱自媒體平台)「榛果」(The Hazelnut)。他亦是《全息圖》(Hologram)與《球體之歌》(Song of Spheres)兩部小說的作者。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