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隨手拿起一條格蘭諾拉燕麥棒,外盒承諾使用「真正的水果」、「全穀物」,讓你覺得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然而,當你翻過盒子,故事就變了,映入眼簾的是十多種你認不出的化學名詞。

隨著高度加工食品佔據了約70%的美國食品供應,學會解讀營養標籤,已變得如同閱讀銀行對賬單一樣重要。一旦掌握訣竅,一分鐘就能解讀標示。

包裝正面的「健康光環」陷阱

在美國,包裝正面是黃金行銷地段。「天然」、「有機」等詞語營造出的「健康光環」,常讓消費者誤以為產品更健康、熱量更低。

然而近期一項評論發現,包裝正面的宣稱與實際營養成份之間並無關聯,有時宣稱越多,食物品質反而越差。

一分鐘看懂真相:食品標籤四步驟快篩法

包裝正面是行銷,背面才是真相。請遵循以下四個步驟:

⊙第1步:檢視份量(Serving Size)

標籤頂部的「份量」並非建議攝取量,而是FDA設定的、人們單次食用的平均量。

注意有些包裝會刻意縮小份量,讓熱量和糖看起來較少。一瓶20安士的汽水,過去可能標示為2.5份,但現在FDA已規定需標示為1份,以反映真實的飲用習慣。

⊙第2步:辨別糖、鈉與碳水化合物(Key Metrics)

添加糖(Added Sugars): 這是您真正需要關注的。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多數女性每日攝取量應低於25克,男性低於36克。

鈉(Sodium):每日上限為2300毫克。注意超過70%的鈉並非來自鹽罐,而是隱藏在麵包、湯品和冷凍餐點中。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營養學作家 Nina Teicholz 建議直接關注此項。關鍵在於品質:來自蔬果和全穀物的碳水化合物,與在體內作用類似純糖的精製澱粉(如白麵包)截然不同。

⊙第3步:深入解析成份(Ingredients)

成份列表是標籤上的「吐真劑」,按重量由高到低排列。

看前三項:如果前三項是糖、精製麵粉或不明植物油,這就是該食品的本質。

識破「成份拆分」:廠商會用糙米糖漿、葡萄糖等不同名稱分散糖類,使其在列表中不那麼顯眼。

辨別穀物:除非第一項成份標明「全(whole)」,否則標示「多穀物」或「小麥」的產品可能並非真正的全穀物。

警惕長列表: 如果成份列表長得像化學實驗,最好將它放回架上。

⊙第4步:善用每日建議攝取量百分比(%DV)

%DV是快速評估的捷徑,5%或以下為「低」,20%或以上為「高」。

限制項(鈉、添加糖、飽和脂肪): 目標是低百分比。

有益項(纖維、維他命、礦物質): 目標是高百分比。

超越標籤:回歸原型食物的力量

學會閱讀標籤能讓我們奪回飲食主導權。然而,更深層的力量或許在於完全跳過這些包裝。水果、蔬菜、雞蛋、肉類——這些原型食物根本不需要解讀標籤。

營養學作家 Nina Teicholz 說得好:「我們都知道餅乾、汽水和糖果是垃圾食物。如果我們避開這些,常識和科學都告訴我們,我們會更健康。」

快速標籤解讀指南

從份量開始:這是所有數字的基準。吃兩份,所有數值都要加倍。

緊盯添加糖:越少越好。

掃瞄鈉含量:警惕包裝湯品和冷凍食品中的隱藏鈉。

檢查前三項成份: 它們定義了食物的本質。穀物要找「全(whole)」字。

讀懂%DV:限制項(鈉、糖)選低的,有益項(纖維、維他命)選高的。

注意危險訊號:過長的化學品列表、「天然香料」、部份氫化油等。#

作者簡介:Sheramy Tsai, BSN, RN 是一位資深護士,也是一位有十年寫作經驗的作家。畢業於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Tsai 結合護理與寫作專業,致力於提供有深度的健康內容。她居住在佛蒙特州,在從事專業工作的同時,亦致力於可持續生活方式並撫養三個孩子。

原文 What's in Your Food? How to Decode Labels Like a Pro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