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魯本斯,《花園中的魯本斯與第二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

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1640年)是位名副其實的通才:他是通曉六國語言的博學外交家、精明成功的企業家,更是巴洛克藝術運動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其畫作品類之繁多,令人驚歎。他掌管大型畫室,創作涵蓋祭壇畫、肖像畫、歷史畫、風景畫、素描、大型室內裝飾方案、掛毯設計及書籍插圖等多個領域。

魯本斯的油畫作品,以筆觸豪放、動感十足、色彩濃郁及戲劇化的光影效果著稱;在題材方面,既有神話英雄事跡、天主教聖像,亦有歐洲各地王室貴胄的畫像。

在完成大量委託工作的間隙,魯本斯也為家人畫肖像,這些作品堪稱其最顯親密、最富柔情的藝術創作。

彼得‧保羅‧魯本斯自畫像,1623年,面板油畫,85.7 × 62.2 cm,英國王室收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自畫像,1623年,面板油畫,85.7 × 62.2 cm,英國王室收藏。(公有領域)

早年教育

這位偉大的佛蘭德斯畫家其實出生於德國席根(Siegen),其家族於1589年遷居西班牙統治下尼德蘭的安特衛普。魯本斯接受了全面的古典教育,這份學養成為其知性藝術創作的重要根基。13歲時,他初任伯爵夫人府中的侍童,由此接觸到日後成為生涯背景的宮廷社交圈。魯本斯先後師從過三位安特衛普畫家。

彼得‧保羅‧魯本斯,《聖喬治與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1606–1608年作,布面油畫,309 × 257 cm,馬德里普拉多國家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聖喬治與龍》(Saint George and the Dragon),1606–1608年作,布面油畫,309 × 257 cm,馬德里普拉多國家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其藝術修養中最關鍵的歷練,是1600至1608年間長達數年的意大利之旅。他既鑽研古希臘羅馬藝術,亦研習文藝復興時期米高安哲羅、提香等大師之作,更深入探索卡拉瓦喬為代表的巴洛克風格。求學期間,他接獲熱那亞、曼圖亞(Mantua)與羅馬貴族委託,並承接天主教會重要訂單。

與伊莎貝拉的溫馨家庭生活

1609年對魯本斯而言是豐收之年。回到安特衛普後,他被任命為西屬尼德蘭統治者阿爾貝特大公與夫人伊莎貝拉的宮廷畫家。同年,他迎娶伊莎貝拉‧布蘭特(Isabella Brant ,1591–1626年)。他為慶賀這段姻緣所作的雙人肖像《金銀花涼亭中的魯本斯與伊莎貝拉‧布蘭特》(Rubens and Isabella Bran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以交疊的手部刻畫了夫妻深情。該畫收藏於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Alte Pinakothek)。

彼得‧保羅‧魯本斯作,《金銀花涼亭中的魯本斯與伊莎貝拉‧布蘭特》(Rubens and Isabella Brand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約1609–1610年作,布面油畫,178 × 136.5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作,《金銀花涼亭中的魯本斯與伊莎貝拉‧布蘭特》(Rubens and Isabella Brandt in the Honeysuckle Bower),約1609–1610年作,布面油畫,178 × 136.5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次年,魯本斯購得安特衛普一處自幼心儀的土地。他設計建造了一座大型意大利式宅邸,包含工作室、居所與庭院,並設有經由門廊進入的繁茂花園。如今此處成為魯本斯故居博物館(Rubenshuis)的一部份。藝術上,魯本斯承接教會與王室委託,不斷取得巨大成功;個人生活方面,他與伊莎貝拉育有三名子女,享受著天倫之樂。魯本斯透過畫作與素描記錄了他日益壯大的家庭。

伊莎貝拉於1626年辭世,可能死於鼠疫。悲痛欲絕的魯本斯全心投入工作,為西班牙與英格蘭王室擔任外交使節,同時承接兩國君主的委託創作。

比利時安特衛普魯本斯故居外的巴洛克式庭園。(Shutterstock)
比利時安特衛普魯本斯故居外的巴洛克式庭園。(Shutterstock)

魯本斯於1630年再婚。他選擇赫勒娜‧福爾芒(Helena Fourment)為妻,這個決定令同僚頗感意外。其贊助人伊莎貝拉大公夫人曾冊封他為「宮廷侍從」,西班牙國王腓力四世(伊莎貝拉的姪子)亦授予他貴族身份;按此資格,魯本斯本可娶貴族為妻。赫勒娜卻是一介平民,父親是安特衛普富商、魯本斯的贊助人和友人。

在迎娶赫勒娜數年前,魯本斯曾為一位容貌迷人的女子繪製肖像——這幅現藏倫敦國家美術館的珍品被稱為「草帽」(Le Chapeau de Paille),據信是藝術家為赫勒娜的姊姊蘇珊娜‧倫登(Susanna Lunden,1599–1643年)繪製的數幅肖像之一。蘇珊娜之女日後嫁給了魯本斯與首任妻子所生的長子。

彼得‧保羅‧魯本斯,《蘇珊娜‧倫登肖像》(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亦稱「草帽」),作於約1622–1625年,橡木板油畫,79 × 54.6 cm,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蘇珊娜‧倫登肖像》(Portrait of Susanna Lunden,亦稱「草帽」),作於約1622–1625年,橡木板油畫,79 × 54.6 cm,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貴族的繆思

赫勒娜以絕世美貌著稱,而魯本斯更欣賞她的性格,不喜那些貴婦常見的虛榮。兩人年齡差距懸殊——婚時她年僅16,他已52歲,但這段婚姻卻堪稱美滿,孕育了五名子女。

赫勒娜成為魯本斯創作生涯最後十年的繆思。他不僅為她單獨畫像,更讓她與子女共同入畫。作為理想女性的化身,她的形象亦頻繁出現在魯本斯的神話與宗教題材作品中。

彼得‧保羅‧魯本斯所繪《身著婚紗的赫勒娜‧富爾芒肖像》(A portrait of Helena Fourment in her wedding dress),約1630–1631年作,橡木板油畫,163.5 × 136.9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所繪《身著婚紗的赫勒娜‧富爾芒肖像》(A portrait of Helena Fourment in her wedding dress),約1630–1631年作,橡木板油畫,163.5 × 136.9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魯本斯、赫勒娜‧福爾芒與其子弗朗斯》(Rubens, Helena Fourment, and Their Son Frans)是藝術家晚年傑作之一。此幅木板油畫作完成於1635年前後,現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此前曾由馬爾伯勒公爵家族(Dukes of Marlborough,羅斯柴爾德家族法國分支)及查理斯與傑恩‧萊茨曼(Charles and Jayne Wrightsman)夫婦等藏家傳承。

彼得‧保羅‧魯本斯,《魯本斯、赫勒娜‧福爾芒與其子弗朗斯》(Rubens, Helena Fourment, and Their Son),約1635年作,木板油畫,203.8 × 158.1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魯本斯、赫勒娜‧福爾芒與其子弗朗斯》(Rubens, Helena Fourment, and Their Son),約1635年作,木板油畫,203.8 × 158.1 c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畫面以「愛之花園」(Garden of Love)形式呈現:背景實為其安特衛普家族花園的理想化描繪。園中布滿象徵生育與豐饒的元素,如女像柱(caryatid)、噴泉與長春藤。鸚鵡因與聖母瑪利亞的關聯,更暗喻純潔之義。

彼得‧保羅‧魯本斯,《愛之花園》(Garden of Love)。(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愛之花園》(Garden of Love)。(公有領域)

魯本斯描繪自己與赫勒娜並肩漫步。夫婦兩人手部輕觸,類似《金銀花涼亭》中的手勢,但37年的年齡差卻顯而易見:他的手飽經滄桑,她的仍然稚嫩。魯本斯橫跨胸前的皮質劍帶(baldric,稱為肩帶)昭示著他的貴族身份。

這對夫婦的第一個孩子是女兒。由於畫中僅出現一名孩童,學者長期認定其為長女。然而近年服飾專家指出,孩童的平領與斜掛腰帶實為男性裝束,與魯本斯的男裝異曲同工。現已確認,畫中頸部繫引繩、頭戴護頭帽、正蹣跚學步的孩童,實為魯本斯與赫勒娜的第二個孩子——兒子弗朗斯(Frans)。

此畫的核心在於赫勒娜作為妻子與母親的形象。弗朗斯與魯本斯皆注視著她,父子倆的身姿強調了她的存在。對面板的科學分析、特別是X光檢測顯示,魯本斯最初將自己的頭部畫成幾乎正對前方,最終才調整為向赫勒娜致敬的姿態。與魯本斯初始設計姿態相似的構圖,見於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收藏的《花園中的魯本斯與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約1640年作)。

彼得‧保羅‧魯本斯,《花園中的魯本斯與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約1640年作,面板油畫,97.5 × 130.7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彼得‧保羅‧魯本斯,《花園中的魯本斯與第二任妻子》(Rubens and his second wife in the garden),約1640年作,面板油畫,97.5 × 130.7 cm,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藏。(公有領域)

魯本斯的藝術展現了其創新風格,綜合汲取了北歐寫實主義、意大利藝術的情感表現與古典雕塑傳統。其輝煌創作深深影響了後世。他最具個人色彩的作品以摯愛的髮妻伊莎貝拉及續絃赫勒娜為主角,融會內心情感與藝術創造力,以其真實動人成就非凡藝術價值。

原文「Peter Paul Rubens: Loves in Art and Matrimony」刊載於英文大紀元。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