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美中經貿團隊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貿易談判,雙方達成了一個貿易協議框架,等待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共黨魁習近平在10月30日會晤時敲定。不過分析認為,由於美中結構性對抗已經形成,美中達成任何協議都不太可能持久。

美中達成貿易協議框架

中美貿易談判結束後,貝森特表示,「我認為,我們為兩國領導人周四(10月30日)會晤時的討論提供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貿易協議)框架。」該框架協議將使美國不會對中國商品加徵100%的關稅,而中共則將推遲實施稀土出口管制,還將大量購買美國大豆。

中共貿易代表李成鋼說,雙方已就多項重要經貿議題達成「初步共識」,下一步將履行各自國內批准程序。

白宮宣布特朗普和中共黨魁習近平將於10月30日在韓國舉行會面,但北京方面尚未公開宣布這一安排。特朗普上周曾表示,協議務必是公平的。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資料圖片。(宋碧龍/大紀元)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內部經濟不行,特朗普提出100%的關稅,如果跟美國完全不去談判,完全不做出任何退讓的話,整個中國內部的市場可能會瀕臨崩潰,習近平還得要退讓。只是他的退讓,也只是假意的退讓。

中共屢次違約 美中達成任何協議都不可能持久

儘管美中似乎達成了一項協議框架,讓雙方談判能夠繼續下去。但這並不能保證美中達成的協議能夠持久。

中共有很多出爾反爾的歷史記錄,在特朗普1.0時中美簽署的貿易協定,中共並沒有認真執行。稀土、大豆都被中共反覆作為施壓籌碼。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對《大紀元》表示,當前美中兩國任何框架式的貿易協議,都只是一個階段性的臨時協議,並非一種制度性的安排。

他認為,中美之間的政治、意識形態、法律體系與產業戰略已經形成了系統性分歧,不但協議執行與驗證機制相當脆弱,而且兩國還存在高度不確定的國內政治周期。所以框架協議,它並非最終的一個協議。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黃大衛授權)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黃大衛授權)

黃大衛表示,過去兩國貿易方面由過去的互相依賴、共同盈利,變成了各自為政。而北京的長期博弈,改變世界規矩的敘事,在未來的五年中會更多地強調。矛盾沒有根本解決,只是由短期變成長期化。

「所以目前的放鬆,有可能在下一輪的摩擦中迅速反轉。」

自從加入WTO後,中共一直被西方認為是最大的規則破壞者。

今年4月份,特朗普政府對中共徵收高額關稅,認為與中國的貿易問題遠不止關稅問題,中共只有在從根本上調整經濟結構後,才能重新平衡與美國的貿易關係。

葉耀元表示,中共總是說一套做一套,它本來就行之有年,尤其是對它不利的事情,它完全不去做。

他指出,現階段的協議主要是兩個部份,一個是稀土出口管制要解除,第二是TikTok要賣出去。但美國並不是只是要這兩樣東西,重點是要中共開放自己的市場和公平貿易。中共當然就只會打模糊仗,一拖再拖,甚至到後來甚麼事都不做。

他認為,在這個前提之下,可能很多事情真的怎麼談都談不下。

葉耀元表示,現在貿易談判其實等於沒甚麼結果。中共承諾給更多的東西,只要給不出來,就算是提出一些美國願意接受的條款,它最後也不會認帳的。

中共找美國「弱點」 為何也打不贏貿易戰?

美中之間結構性對抗態勢,使得相互依存成為一種弱點。美中的貿易往來,在過去曾經被認為是穩定兩國關係的「壓艙石」,如今已經成為互相制裁的籌碼。

葉耀元表示,美中兩國甚至不是一般的競爭,不是小摩擦、小歧義,這是大國霸權之爭,而且你死我活。在這種情況下,美中之間不會有太多信任感的,當兩邊都有這樣認知的時候,雙邊的可預期、長久性的合作,從理論上來說,已經變得不大可能了。

在與美國的貿易對峙中,中共認為自己找到了對方的致命弱點,東施效顰模仿特朗普的極限施壓,但所有這些方法都存在重大缺陷。

北京可以向美國公司施壓,包括反壟斷調查、限制荷里活電影以及將一些美國出口商列入黑名單。但如果施壓過猛,中國賴以就業和技術發展的外國投資將會蒸發。

此外,中國還可以打出稀土牌,但如果施壓過猛,就會激勵其它國家也仿傚中共的做法,對採礦和加工提供補貼並採取反制措施。

最重要的可能是,北京忘了自己是以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中共過度使用制裁手段,會適得其反。

黃大衛表示,稀土作為反擊工具短期內有效,但不斷過度使用,會激勵全球其它的替代與供應鏈的遷移,被貼上一個不可靠供應商的標籤。

他說,對美施壓過猛,外貿與供應鏈會加速訂單外移,中國作為世界唯一供應體的日子將不再存在,製造業會出現未來的利潤下降,也會導致在中國投資的資本跟技術進一步外移。

中共吹噓制度優勢 被指自己騙自己

最近一段時間,中共官媒和官員毫不掩飾地渲染其所謂的制度優勢。《人民日報》評論稱,中共有「一張藍圖繪到底」、全國一盤棋等制度優勢,而「一些國家(美國)宏觀政策短視化、來回翻燒餅」。

《環球時報》發表社論稱:「當今國際形勢下,一些大國政策頻繁變化,這種『不可預測性』給世界和平與發展蒙上了陰影。」

葉耀元表示,中共所謂制度優勢在於說,是它透過政府強烈的控制經濟,去逆資本主義市場,用計劃經濟式的方式來去發展自己的經濟。

他認為,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其實就是自己哄騙自己、自己讓自己開心而已。因為中國本身就具有經濟成功的基礎條件:足夠多的人口、足夠好的教育、足夠多的資源,其它很多國家都沒有這些。可最核心的問題是,當市場不是完全開放,就會沒有效率;它(共產中國)不是民主政體缺乏監督,又會造成嚴重的貪腐。

2015年7月8日,北京,武警在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總部大樓前巡邏。(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2015年7月8日,北京,武警在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總部大樓前巡邏。(Greg Baker/AFP via Getty Images)

葉耀元表示,中共所謂制度優越性,其實都是建構在中國人沒有看過中國如果更為法治、更為自由的時候,會不會比現在更好的基礎上。事實上,假設在「8964」時中國直接變成一個民主國家,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葉耀元說,民主制度不見得沒有效率,說民主制度沒有效率是中共對於民主制度的偏見。台灣也是一個民主制度,日本也是民主制度,韓國也是民主制度,效率很高。

「因為中國沒有自由,中國最一流的人才都出走了。真很厲害、真有能力,很少人會留在中國。」

在中美貿易戰中,中共另一個宣傳策略就是,中共認為中國人能「吃苦」,而美國人不能。

但是現在中國中產階級感到厭倦,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認為「吃苦」純粹無益,很多年輕人不是擺爛就是躺平,還有啃老。而且今天中國社會的情形,與上世紀80、90年代截然不同,當時中國人剛剛從文革的禁錮中釋放出來,對中國改良尚存一絲希望。如今,沒有人相信共產黨可以自我改良,從三退(退黨、退團、退隊)大潮就可看出。

黃大衛表示,長期將老百姓吃苦耐勞的敘事,外推作為一個吃草都可以吃三年這種敘事,作為對抗持久戰、不怕死的資本,忽略了中產階級、勞工階級對經濟的預期以及他們個人利益的訴求。

葉耀元表示,中共政權的合法性一定程度上建立在民眾對於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上,如果整個經濟垮台,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就會一定程度引起變革情緒的出現。

他說,事實上政治學研究也說革命不能被預測。但這並不代表說,當經濟一旦出現大紕漏的時候,不會產生來自群眾對中共的威脅,甚至是來自共產黨內部官員的威脅。他們也覺得這個系統再這樣下去可能會兩敗俱傷,共產黨這麼龐大的一個組織,不可能說所有人都認為習道路是正確的。

黃大衛表示,對政治方面來說,你看柬埔寨的KK詐騙園區,沒有外部的干預,柬埔寨政府不會清理那個KK園區;沒有外部的干預,緬甸跟泰國也不會動手。

「北京一直說的境外勢力,它最怕的就是境外勢力。」他說,要改變北京的政治生態的話,西方國家或外國進行強力干預是能起作用的。#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