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10月28日發布了「十五五」規劃建議的全文,又描繪了一個政治與經濟的「藍圖」,為其執政合法性塗脂抹粉。並且宣稱要在203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然而,當將這個政治目標放到中國經濟最底層的基礎結構中進行審視時,在「財富老齡化」不可逆轉的巨浪面前,經濟政策如何應對?又隱藏了多少巨大的政治隱憂?
在筆者看來,中共想實現「十五五」規劃及「二〇三五」遠景目標,最大的阻力並非來自外部的地緣政治摩擦,而是來自國內正在發生的財富結構性重置。
「二〇三五」遠景目標意味著甚麼?
這是一個政治目標高於一切的任務:假設中國2025年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約為1.35萬美元左右。以官方數據推算,中國2024年人均GDP約為1.33萬美元。
要達到學界公認的「中等發達國家」門檻(還要考慮到未來十年通脹水平),人均GDP至少需要達到3萬美元。這意味著,在10年之內,中國的人均財富需要增長2.2倍以上(3萬除以1.35萬)。
要讓財富在10年裏增長2.2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共需要一個持續的GDP增長率,筆者經過測算,扣除人口負增長(假設未來十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速為-0.2%到-0.3%)的影響,並考慮到匯率和物價的動態變化(即實際增速),中國經濟在2025年到2035年的10年間,每年的實際GDP增長速度必須維持在4.5%到5.0%這個區間。
這就要求中國經濟每年的增速都必須穩穩地保持在4.5%以上。這也是中共政府近年來、包括未來,設定GDP增長目標在這個區間的原因,因為屆時GDP數字就剛好「達標」。
但是,在房地產危機、地方債爆煲、以及全球「去中共風險化」的今天,要連續十年維持4.5%至5.0%的速度,難度係數是幾何級上升的。
不可逆轉的「財富老齡化」
一個不容迴避的核心現象,是中國的社會財富正高度集中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俗稱60後)和七十年代(俗稱70後)出生的群體手中。他們是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獲得「房改」和加入WTO(世貿組織)的紅利,積累了巨額的實物資產(主要是房產)和儲蓄。然而,他們現在正接近或進入退休階段。這種財富的集中,帶來了全社會消費行為的結構性轉變,即所謂的「財富老齡化」。
「財富老齡化」正在被三重不確定性驅動著:
首先,是養老不確定,養老金體系的壓力正在加大,養老金缺口擴大的消息近年來多次被官方智庫和媒體披露。60後和70後擔心未來老年生活無保障,他們不敢消費。
其次,是子女工作不確定。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持續低迷。根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9月份青年失業率仍然高達17.7%。父母和長輩為了「幫襯」,不得不持續增加儲蓄,進一步拖累家庭整體的消費支出。
最後,是資產價格不確定。房地產和股票市場的劇烈波動,讓60後和70後對資產的保值能力產生了深切懷疑。他們的資金偏好會更加保守,例如,大額存單、國債。
全社會的消費意願因此下降,儲蓄率持續保持高位,據官方的數據,前三季度住戶(家庭)存款增加12.73萬億元。截至9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324.94萬億元,同比增長8%。
這是中國民眾因人口結構變化驅動的、對風險的積極防禦。這種防禦性儲蓄行為,會使得社會資金流動減慢,利率長期處於下行通道,這是難以通過短期貨幣政策逆轉的。
財富進入流動性陷阱
人口峰值已過,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但中國的問題更加嚴重,因為房地產已經深度嵌入了中國的財富體系,佔到家庭資產的七成以上。
過去20年,非核心城市乃至城市遠郊的房產,其價值是通過土地財政和人口持續流入支撐的。隨著人口負增長時代的到來,這部份房產將長期失去流動性與價值。過去,60後和70後手中的「老破小」的二手樓還能通過拆遷變現;但在未來十年,隨著財政收縮,大規模棚改和拆遷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未來,年輕人從父母那裏繼承的遺產,不再是可變現的財富,而是「流動性陷阱資產」。房子賣不掉,還要不斷花錢維護。更麻煩的是,當中共政府開始全面推行房地產稅、以及可能加重的市政建設稅等,這種「遺產」反而可能成為年輕一代的債務型負擔,加劇他們的生活壓力。
宏觀結構與未來趨勢
「財富老齡化」也直接影響了中共的財政收支平衡。當25至44歲這部份最具消費力和納稅能力的勞動者佔比跌不斷下降,政府財政就會進入長期收縮期。
納稅人口在減少,「食稅人口」(領取養老金、財政供養的人口)卻在增加。中共政府的財政空間將越來越依賴於高稅負和再分配。這無疑將進一步壓制企業活力和居民的財富積累。
因此,未來十年的基建投資規模將不得不縮減至過去的一半甚至更低。因為在許多非核心地區,新建項目已經找不到足夠的投資「回報人口」,投資效率極低。這也意味著,以投資拉動5%增長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
政治隱憂疊加的制度性風險
如果說提到的都是經濟結構性風險,那麼當前政治因素的高度集中,則為這種風險加上了一層制度面上的不確定性,將使得市場預期變得更為脆弱。當所有重大經濟決策都集中於中共最高層,市場缺乏必要的糾錯機制和政策透明度。每一次政治運動(如「共同富裕」),每一次監管鐵拳(如對教培行業、互聯網企業的打擊),都會加劇民間對財富安全的擔憂。
這種政治風險疊加人口危機,只會使得社會整體更加保守。進一步強化了風險偏好下降和「財富老齡化」的趨勢。資金不敢進入長期、高風險的創新領域,而是尋求最安全的「避風港」。
財富體系的結構性重置期
未來五年或十年,人們看到的將是一場財富湮滅的過程。
如果中共的「十五五」規劃,不能拿出真金白銀來解決養老體系的公平、醫療資源的均衡、以及對私人產權和契約精神的法律保障,那麼4.5%-5.0%的增長目標,就如同鏡花水月。
人們最終可能看到的,不是一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中國,而是一個GDP總量上升,但財富分配結構更加固化、社會活力持續衰退的「老齡化大國」。@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