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揭露,中資在英國持有的資產總額高達1900億英鎊,涵蓋核電、水務、天然氣、港口、電訊、數據中心等。這份調查不僅撼動倫敦政壇,更被視為中英關係的轉折點——從昔日「黃金時代」,英國政府開始全面警戒。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公布的一份長達數百頁的「中國名單」(China List),中國與香港個人、企業及國有機構在英國擁有442項資產,在關鍵基建領域的持股比例更超乎外界認知。例如中國廣核集團(CGN)持有欣克利角核C電站(Hinkley Point C)27.4%股份;

中國投資公司CIC持有希斯路機場(Heathrow Airport)8.7%股份、泰晤士水務(Thames Water)的9%、天然氣分銷商Cadent Gas的10.5%,以及物流地產公司Logicor六成股份,掌控176個配送中心。中國的國家開發投資集團(SDIC)則控制英奇角(Inch Cape)離岸風場50%股份。

此外,中共政府相關機構還以2.55億英鎊收購了位於倫敦市中心的皇家鑄幣局舊址,計劃興建大型中共大使館。

英國情報機構和國家安全機關「政府通訊總部」(GCHQ)局長Anne Keast-Butler警覺地表示:北京構成「改變時代的系統性挑戰」,威脅著國家安全與國際秩序。

英國內政部安全國務大臣翟偉紳(Dan Jarvis)在國會上強調:「國家安全必須優先於經濟合作。」

保守黨議員彭黛玲(Dame Priti Patel)更批評工黨政府「為取悅北京而低頭」。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對《大紀元》表示,這些聲音反映出英國已將中資滲透視為安全問題,而非商業問題。

經濟隱蔽滲透轉化為安全威脅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表示,這不僅是投資金錢的問題,而是「對民主制度的實質威脅」。

「當一個懷有不良意圖的政權在其它民主國家握有龐大流動資本時,它將有能力影響該國政治及社會。」葉耀元解釋。

葉耀元推測,英國現在只是開端,其它國家也會回頭盤點過去30年的中資流向。這些隱蔽性投資與金流將逐步被法律與制度化審查,「經濟滲透會轉化為安全議題」。

他補充,「英國的根基還是一個老牌的民主國家……民眾其實也警覺越來越多中資投入是否會改變英國。」

台灣財經時事評論家黃世聰質疑:「這些資產金流背後是否牽涉紅二代與官二代?這次揭露也許是『敲山震虎』,告訴北京:我們知道你的錢在哪裏、誰在背後。」

他向《大紀元》表示,英美近來聯手揭露來自中國的金流與洗錢網絡,從中國女子錢志敏比特幣詐騙案到柬埔寨電詐集團首腦陳志被追緝,說明「西方其實掌握得很清楚」。

黃世聰強調:「過去那種偽裝的時代已經過去。」

中資滲入英國日常的多重層面

《泰晤士報》披露調查的中資觸角滲入英國日常的多重層面。除了上述涉及的關鍵能源與基建之外,在教育領域,28所英國私校由中資擁有,其中包括創校741年的威爾斯露辛學校(Ruthin School)。據2024年統計,英國私校外籍學生中有6258名來自中國,佔比最高。

中共國營的「中國旅遊集團公司」旗下的Kew Green Hotels擁有超過60家旅館,其中兩家被英國內政部長期包租為庇護旅館,年營收達1500萬英鎊。另一家隸屬上海市政府的Campanile酒店品牌也在卡迪夫經營難民收容所。

外界認為,北京當局正通過政府契約從英國公共預算中賺取利益。英國納稅人不僅質疑相關的財政正義,更憂心國家主權的滲透風險。

此外,享有盛名的英超球會狼隊(Wolverhampton Wanderers FC)、品牌跑車蓮花(Lotus)、溫特沃斯高爾夫俱樂部(Wentworth Golf Club),以及名鞋品牌Clarks等資產,也都在中資的掌控之中。

報道中還提到,中港民營投資在英國資產總值高達1392億英鎊,涵蓋房地產、通訊、零售、數據中心、製造等。

例如,李嘉誠家族掌控北方水務公司(Northumbria Water)75%股份,並持有大型移動通訊營運商Vodafone與Three合併後過半股權;張松橋持有倫敦地標「芝士刨塔」(Leadenhall Building);李錦記家族則擁有「對講機大樓」(Walkie Talkie Building)。李嘉誠兒子李澤鉅同時是中共政協會議北京市委員。

根據中共的《國家情報法》,企業有義務配合中共政府情報工作,使所有中資具有潛在的中共國家屬性。

英國當局從警戒到行動

不過,英國已經開始警惕。如同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模式,英國已著手建立外資安全審查與登記制度,如今年7月生效的《外國影響力登記法》(FIRS),將強制要求申報涉及外國政府或國企的持股與遊說活動。

李林一強調,這項改革意味著中資的敏感投資將不能再以「商業名義」輕易通過。

他補充指出,倫敦也將涉及數據中心與雲端供應鏈的中資,納入更嚴格監管與去風險化檢視,延續此前的防範思路。

據《泰晤士報》10月中旬另一篇報道,英國自2020年起禁止中企華為參與5G建設,2025年6月發布的《戰略防務檢討報告》(Strategic Defence Review)亦將北京定性為一個「處心積慮且具持續性的挑戰」,警告其通過間諜與網絡行動影響西方。

調查同時指出,中國主權基金與中共央行持有倫敦股市富時100指數(FTSE 100 Index)成份股如蜆殼(Shell)、英國石油(BP)、礦業巨頭力拓(Rio Tinto)與生物製藥廠阿斯利康(AstraZeneca)等。

報道披露顯示,這些投資在金融市場透明化與風險揭露方面,形成潛在的國家安全敞口,專家建議當局將其投票權與股息流向納入風險評估。

英國商業大臣:未來不再歡迎中企投資鋼鐵業

中企敬業集團(Jingye Group)於2020年收購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承諾投資12億英鎊並保留3,000名員工,但隨後陷入爭議。

英國商業大臣韋諾韜(Jonathan Reynolds)承認,過去「對中貿易過於天真」,明言未來不再歡迎中國企業投資鋼鐵業。

英國政府一度動用緊急立法接管該廠,並委託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暫代管理。

英中雙方談判陷僵局。中方開價至少10億英鎊以放棄法律控制權,但據悉若工黨政府批准中共在倫敦興建新大使館,敬業集團可能願意放棄該索償。英方對中共新大使館興建案本訂於10月裁定,現延至12月。

李林一直言,這場爭議反映出中資經常將「商業利益」與「政治條件」綑綁談判。

他進一步表示,前保守黨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推動「中英黃金時代」,如今輿論已普遍將「中資」與「政治滲透」劃上等號,嚴重削弱北京「可靠經濟夥伴」的形象,英國當局也坦承「過去低估了中資的政治風險」。#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