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紐約的心臟地帶,城市的脈搏不斷跳動。每天約有七十五萬人穿梭於這座宏偉的交通樞紐——大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對於無數通勤者、旅人與觀光客而言,這裏不僅是起點與終點,更是人生無數次交會的場所。這個十月,車站再度成為城市的焦點——牆上、螢幕與拱頂之間,浮現一張又一張熟悉又陌生的臉龐。

由《Humans of New York》(紐約人)創作者布蘭登・史坦頓(Brandon Stanton)策劃的「Dear New York」肖像攝影展,將整個大中央車站的大廳化為城市的「人文肖像館」。這場展覽以一種溫柔的方式,讓這座百年老站再次與人產生深刻的連結。

10月6日至19日期間,大中央車站內舉辦「Dear New York」肖像攝影展。(曾蓮/大紀元)
10月6日至19日期間,大中央車站內舉辦「Dear New York」肖像攝影展。(曾蓮/大紀元)


2025年10月17日,遊客在欣賞「Dear New York」肖像攝影展。(曾蓮/大紀元)
2025年10月17日,遊客在欣賞「Dear New York」肖像攝影展。(曾蓮/大紀元)

一封寫給紐約的情書

10月6日至19日,史坦頓以十五年拍攝的照片與訪談,將數以千計的紐約人故事投映於大中央車站的牆面與數位螢幕。這是車站首次在數十年來全面移除商業廣告,讓人文色彩在站內綻放,從大廳穹頂到地鐵站牆壁,處處都是笑容與凝視。

「我想用一棟建築,重現整個紐約的人。」史坦頓在一個採訪中說。這項名為《Dear New York》的藝術計劃,是他給這座城市的「情書」——致那些匆忙趕車的人們,也致那些願意停下腳步、聆聽他人故事的靈魂。

在《Dear New York》的影像中,有笑容、有淚水,也有無聲的堅持。它提醒著我們:車站存在的意義,從來不只是運輸,而是連結。

大中央車站化身成巨大的展覽廳。(曾蓮/大紀元)
大中央車站化身成巨大的展覽廳。(曾蓮/大紀元)

一場悲劇孕育車站誕生

時光回到1902年1月8日,那是一個寒冷的冬日清晨,兩列蒸汽列車在公園大道(Park Avenue)的隧道裏相撞,濃煙、蒸氣與火焰奪走了17條人命、有36人受傷,現場慘烈,死者遺體散落於被壓毀的車廂與隧道之中。據報道,有三名男子試圖逃生時,被困在車窗中,被高溫蒸汽活活燒死。這場慘劇震驚全市,也改變了紐約的鐵路命運。作為事故的直接後果,1903年5月7日,紐約州議會通過法案,規定自1908年6月30日起禁止蒸汽火車在紐約曼哈頓行駛。

大中央車站內一景。(曾蓮/大紀元)
大中央車站內一景。(曾蓮/大紀元)


紐約市所有鐵路(包括客運與貨運)被全面要求電氣化,一場浩大的車站重建計劃展開,一座嶄新的大中央車站即將誕生。工程師William J. Wilgus肩負重任設計新站。他的構想不僅安全、壯觀,更首次提出「空中權」(Air Rights)概念,在地下鋪設軌道、地面興建高樓。這一創舉,讓大中央車站成為都市建築史上的里程碑。

1913年2月2日午夜,大中央車站正式啟用。當日超過十五萬人湧入參觀,人們驚歎於這座以美術學院派(Beaux-Arts)風格打造的建築:高聳的拱頂、寬廣的空間、流暢的動線,象徵著現代文明的自信與速度。那一刻,紐約不只是城市,更是時代的夢想像徵。

大中央車站內一景。(曾蓮/大紀元)
大中央車站內一景。(曾蓮/大紀元)

天穹之下的秘密

走進大廳,最先吸引目光的,是那片碧綠色的穹頂。細緻的白線勾勒出星座,點綴著閃爍的燈泡,彷彿夜空倒映在人間。仔細觀察,這幅「星空圖」其實畫反了,但在大家口中流傳的,這正是從「上帝視角」俯瞰天空。當你下次走進大中央車站,不妨抬頭再看看那片「顛倒的星空」,也許你會發現,那其實是上帝視角下的紐約,而你,正是其中一顆閃亮的星。

碧綠色的穹頂的星座圖。(曾蓮/大紀元)
碧綠色的穹頂的星座圖。(曾蓮/大紀元)

在大廳中央,「四面鐘」靜靜矗立。它不只是集合的地標,更是無數紐約人心中的時間起點。「在時鐘下見面」這句話早已成為城市記憶。據估,這座以貓眼石打造的鐘價值超過兩千萬美元,其精準度令人驚歎,據說這座時鐘每二十億年才會誤差一秒。

位於大中央車站大廳諮詢台的四面鐘。(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大廳諮詢台的四面鐘。(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大廳諮詢台的四面鐘。(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大廳諮詢台的四面鐘。(曾蓮/大紀元)

在車站外牆上,另一件世紀傑作正俯瞰著人潮:1914年落成的雕塑《商業的榮耀》(The Glory of Commerce),由法國雕塑家庫唐(Jules-Félix Coutan)創作。高達十四米的神話雕塑組合中,中心是戴著翅盔的商業之神墨丘利(Mercury),他的一側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Hercules),而另一側是智慧女神密涅瓦(Minerva),中央那枚由蒂芬尼工作室打造的彩繪玻璃時鐘,直徑達四米,是全球最大的蒂芬尼玻璃時鐘。

每當陽光穿過車站外牆,那道柔光映照在時鐘上,彷彿時間在此停頓。這是藝術與工業的交會,也是人類夢想的印記。

大中央車站外的雕塑《商業的榮耀》(The Glory of Commerce)。(曾蓮/大紀元)
大中央車站外的雕塑《商業的榮耀》(The Glory of Commerce)。(曾蓮/大紀元)


雕像內鑲嵌著全球最大的蒂芬尼玻璃時鐘。(曾蓮/大紀元)
雕像內鑲嵌著全球最大的蒂芬尼玻璃時鐘。(曾蓮/大紀元)

車站內的味蕾之旅

大中央車站從來不只是一個「趕車的地方」。在這座地底交錯的迷宮中,藏著紐約最具歷史與人情味的餐桌。

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生蠔吧。(曾蓮/大紀元)
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生蠔吧。(曾蓮/大紀元)

位於拱形磚頂下的「生蠔吧」(Oyster Bar),自1913年開幕至今,已是紐約餐飲傳奇。那由西班牙建築師拉斐爾・瓜斯塔維諾設計的磚拱天花板,讓空間如同一座地下大教堂。上班族在此舉杯、旅客在此停留,一碗熱騰騰的蛤蜊濃湯、一盤新鮮的生蠔,彷彿讓人穿越時光。

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生蠔吧。(曾蓮/大紀元)
有超過百年歷史的生蠔吧。(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內的法式餐飲Grand Brasserie。(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內的法式餐飲Grand Brasserie。(曾蓮/大紀元)

近年新開的「Grand Brasserie」則以法式餐飲風格重現車站的經典奢華。穿過玻璃吊燈與大理石牆,這裏像是昔日歐洲車站的延伸——在奔波的城市中,給人片刻的優雅。

地下層的「美食廣場」(Dining Concourse)則更貼近日常。這裏聚集了超過二十家餐飲品牌,從Shake Shack的漢堡香氣,到Magnolia Bakery的甜點誘惑,再到Doughnut Plant與Joe Coffee的香氣四溢,旅人們在此補足能量,再繼續下一段旅程。

大中央車站內的Grand Central Market。(曾蓮/大紀元)
大中央車站內的Grand Central Market。(曾蓮/大紀元)


在東側的「Grand Central Market」,攤位上擺滿新鮮的蔬果、海鮮與香料,濃郁的香料味撲鼻而來。在這樣的「都市市場」裏,生活的味道與鐵道的節奏交融成一幅奇妙的城市畫卷。

在大中央車站的通道裏,有一間不大的店舖——Taste NY。這家由紐約州政府推動的品牌小店,彷彿把整個州的風土都濃縮在幾平方米之內。架上陳列著來自超過七十家本地農場與手作工坊的產品:香濃的手工乳酪、果香馥郁的蘋果酒、金黃透亮的楓糖漿與蜂蜜,每一罐都印著「Made in New York」的驕傲標誌。

主打紐約製造品牌的Taste NY小店。(曾蓮/大紀元)
主打紐約製造品牌的Taste NY小店。(曾蓮/大紀元)

Taste NY的理念很簡單——讓旅人和通勤者在趕路的片刻,也能嚐到紐約土地的味道。這裏的商品隨季節更替,春天或許能遇見哈德遜河谷的士多啤梨果醬,秋天則有來自上州農園的新釀蘋果酒。周末時,店員還會邀請路人試飲當周推薦的葡萄酒,讓車站成為一個暫時的「品味驛站」。

即將到來的節慶

秋意轉濃,感恩節、聖誕節將至,大中央車站也悄悄披上節日的華衣。11月中旬起,紐約交通博物館將於車站展出第21屆「假日小火車秀」(Holiday Train Show)。微縮版的列車從大中央出發,駛過帝國大廈、佳士拿大樓與中央公園的模型,最終抵達北極。火車穿梭於縮影城市之間,閃爍的燈光與鳴笛聲,讓大人重溫童心,也讓孩子第一次感受到旅行的魔法。

位於大中央車站內的紐約交通博物館。(曾蓮/大紀元)
位於大中央車站內的紐約交通博物館。(曾蓮/大紀元)


同時,范德比爾特廳(Vanderbilt Hall)也將迎來一年一度的聖誕市集(Grand Central Holiday Fair)。自1993年以來,這場室內市集以精緻選品與手工藝術聞名,販售來自全美的手作飾品、香氛與家居工藝品。暖黃的燈光、木製攤位與音樂聲交織成節日序曲,讓人忘卻寒冬的冷冽。

2023年大中央車站內的聖誕市集。(林宜君/大紀元)
2023年大中央車站內的聖誕市集。(林宜君/大紀元)

這些節慶活動,不僅讓大中央車站成為購物與娛樂的聚點,更讓它重拾一種「家的溫度」,一種屬於城市居民的共享記憶。

大中央車站的歷史,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紐約的蓬勃、創新與韌性。從蒸汽到電氣,從危機到重生,它見證了城市如何從工業時代走入現代,也見證了無數人如何在此啟程、告別、再出發。#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