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11月3日)黎明前,阿富汗北部發生規模6.3級強震,震央靠近北部城市馬扎里沙里夫(Mazar-e Sharif)。截至目前,已造成至少20人死亡、超過500人受傷,傷亡人數仍可能上升。專家指出,此次地震凸顯南亞地震帶的構造壓力正在累積,該地區或正進入地殼活動高峰期。
震央與主要災區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得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凌晨12時59分,震源深度約28公里。震央位於胡爾姆鎮(Khulm)西南偏西22公里處,主要災區包括巴爾赫(Balkh)和薩曼甘(Samangan)兩省。
在巴達赫尚省(Badakhshan)的Shahr-e-Bozorg地區,至少有800棟房屋部份或完全倒塌。公共衛生部發言人沙拉法特·扎曼(Sharafat Zaman)證實,目前已有20具遺體與534名傷者被送往當地醫院;多數輕傷者已治療後出院。
阿富汗國防部表示,軍事救援與緊急援助隊已進入災區展開救援行動,協助運送傷者並提供臨時庇護。
阿富汗近年發生多次強震,造成重大傷亡。今年8月31日,東部發生6.0地震,已造成逾2,200人罹難;而2023年10月7日的6.3地震及隨後強烈餘震,亦奪走至少4,000條生命。
地質背景與構造分析
地質學家指出,阿富汗位於興都庫什(Hindu Kush)地震帶核心區,這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的交界地帶,也是全球陸地上地殼活動最劇烈的區域之一。由於印度板塊正以每年約4厘米的速度向北推擠歐亞板塊,巨大的構造壓力在地殼深處積聚,並以周期性強震釋放能量。
英國華威大學地球物理學家甘西克(Boris Gänsicke)指出,近年南亞與中亞地區頻繁發生中強震,顯示區域構造仍在「調整與再分布」階段,地殼張力尚未完全釋放。這一過程可能在未來數年內引發更多地震活動。
此外,專家觀察到,南亞地震帶的活躍期與全球地殼活動具有一定聯動性。近年來,從日本、菲律賓群島至印尼與巴布新畿內亞的「環太平洋火環(Ring of Fire)」地區地震頻仍,顯示地球板塊邊界張力正在同步累積。地震學界推測,全球地殼可能正進入一個新的相對活躍期。
塔利班政府面臨新挑戰
此次阿富汗強震震央附近居民表示,地震發生後,大地劇烈搖晃約15秒,隨後空氣中瀰漫塵土。馬扎里沙里夫著名的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部份結構受損,庭院內散落大量磚石與碎瓷磚。電力供應短暫中斷,首都喀布爾等地亦出現停電與通訊不穩現象。
聯合國駐阿富汗特派團(UNAMA)表示,其團隊已在地面展開需求評估並提供緊急援助。印度外交部亦宣布,正向阿富汗提供緊急救援物資。
這次地震對塔利班政府構成新的挑戰。隨著冬季將至,低溫與物資短缺可能使阿富汗本已脆弱的人道局勢更加嚴峻。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和美聯社等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