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潮流服飾品牌Mardi Mercredi近期宣布,關閉在中國的全部線下門店,並停止小程序商城營運。該品牌自2022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經營僅兩年多即全面撤出中國市場。
自今年10月起,Mardi Mercredi開始陸續關店。據大象新聞網11月2日報道,北京朝陽合生匯與西單大悅城兩家門店已於10月中旬停業,閉店前推出最高五折清倉活動。此後,長沙、溫州、上海等地門店也相繼撤場。品牌客戶服務說,中國區所有線下店舖將於10月底前結束營業。
Mardi Mercredi官方小程序商城10月宣布,自10月31日起停止營運,並終止會員積分與等級服務。售後與客戶服務將於11月8日截止。通知中提到,會員可在截止前將積分與等級轉移至Raive與Rest&Recreation兩個品牌,逾期未操作積分將自動失效。
在社交平台上,一些消費者留言說,品牌開店時間短,客群尚未穩定;也有人指出,價格偏高,一件衛衣售價五百多元(人民幣,下同),羽絨服接近2,600元,競爭力有限。另有網民說,品牌標誌鮮明但款式更新慢,回購率下降明顯。
Mardi Mercredi於2022年先從線上渠道試水中國市場,2023年8月在上海港匯恒隆廣場開出首店。此後一年多時間內陸續進入北京、成都、青島、南京等一二線城市,共設28家門店。
品牌代理商曼多亞(上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回應,撤店是集團經營調整的一部份,未來資源將集中投入Raive與Rest&Recreation兩個新品牌。在北京西單大悅城,原店址已換上Rest&Recreation圍擋。商場方確認,新品牌預計年底前開業。
中國經濟陷入低谷,國內消費降級。然中共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社會零售總額持續增長」,但業內普遍認為,這種增長更多來自於價格與結構調整,實際購買力並未恢復。北京望京新城區域的凱德MALL是當地較早的綜合購物中心,一位在此經營服飾的商戶孫儷(音)說,過去一年不少品牌陸續撤離:「顧客越來越少,很多牌子都走了,包括韓國的、化妝品的。現在留下的大品牌需支付的租金都低,商場是要他們撐個門面。」
溫州的李女士曾在北京從事服裝業。她說,過去兩年,多家韓國潮牌在中國縮減實體布局:「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下降,租金又高,很多品牌轉向電商賣貨。線下店現在很難撐。」
她說,線上銷售仍是外國品牌在中國的主要渠道。關閉實體店後,短期內可維持銷量,但長期影響品牌曝光與形象。記者了解到,不少國際潮牌在中國的實體網點都在收縮,這種現象在各地商圈普遍存在。
中國服飾業分析人士說,海外潮牌近兩年在中國集中收縮線下市場,與消費層級變化密切相關。北京學者周文清指出,支撐潮牌擴張的主力群體原為年輕女性與中產消費者,如今支出趨緊,服裝業正處於更替期。
周文清說,韓國品牌在中國的高峰期集中於2017年至2021年,其後隨著租金、庫存、版權風險及關稅負擔上升,不少企業將重點轉向東南亞市場或線上經營。「品牌的粉絲群仍在,但市場熱度已顯著降低。」
另一位研究中韓時尚貿易的學者指出,中國城市零售業利潤持續收窄,商場對潮牌招商態度趨於謹慎。電商平台吸走主要流量,實體空間維持成本高。「韓國潮牌在中國的退潮,反映出中產消費收縮與外資時尚調整的同步現象。」
自2022年起,除Mardi Mercredi外,多家外資與日韓潮牌在中國陸續關閉門店。日本品牌BEAMS、韓國8Seconds、法國Sézane、英國Topshop等均停止在華擴張或全面退出。Zara、H&M等大型快時尚品牌雖仍留在市場,但銷售增長趨緩,門店數量下降。
業內分析指出,經過三年疫情後,中國消費者偏向實用型消費,服裝業進入「去品牌化」與「降價競爭」階段,外資潮牌難以維持原有利潤空間。
學者認為,韓國品牌在中國的退潮,不僅顯示中產支出下降,也反映零售結構正在重塑。外資時尚在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市場信心與消費能力能否重建。#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