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多家殯葬上市企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行業龍頭福壽園發布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收6.11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44.5%;虧損額2.61億元,淨利潤同比降幅高達145%,為上市12年來首次發生虧損。
類似的,今年1-6月,浙江安賢園營收下降16.88%,淨利潤下滑11.67%;南京萬桐園收益從2,490萬元降至1,106萬元,由盈轉虧,虧損額達938.9萬元;中國生命集團在半年報中承認殯葬收入大幅承壓,中國殯葬企業第一次集體陷入寒冬。
實際上,行業的衰退在2024年已現端倪,福壽園、福成股份、安賢園、萬桐園、中國生命集團五大上市殯葬企業當年總營收同比下降19.3%。其中,福壽園的營收、歸母淨利潤和墓地銷量同比分別下降20.9%、52.8%和23.3%;福成股份殯葬板塊營收9,817.41萬元,同比下降了14.91%。
殯儀業長期以高利潤著稱,被外界視為最穩賺不賠的行業。現如今做死人生意居然還做賠本了,消息一出,頓時引發市場譁然。
「殯葬茅台」虧損謎團
有「殯葬茅台」之稱的福壽園在公告中將虧損原因歸結為三點:第一、客戶謹慎消費,主營業務下滑;第二、公司稅務成本上升;第三、對商譽及相關資產進行減值撥備。
福壽園的核心業務是墓園服務,佔據其收入結構的80%以上。2025年上半年,墓園服務的收入從9.06億元跌至4.77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降至78%。經營性墓穴銷售數量同比減少了6.7%,單價從去年同期的12萬元腰斬至6.3萬元,跌幅高達47.5%。
財報顯示,公司「其他一般營運開支」高達2.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5億元,增幅超194%。而在往年半年報中,該項支出通常為5,000-9,000萬元。財報解釋稱,這其中包括維修費用和辦公費用上升,以及「部份附屬公司因不同稅務因素導致稅務成本上升」。
另外,公司「存貨變動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減值損失(扣除轉回)及不動產、設備、無形資產、墓園資產和商譽確認的減值損失」為2.18億元,其中約75.7%為計提的商譽減值。由於這些不能抵所得稅,導致其在虧損的情況下,還要交3,000多萬元的企業所得稅。
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福壽園的營收和利潤不斷下滑,但管理層在分紅上卻毫不手軟。2024年,在利潤下滑的同時公司反而加大了分紅力度,分紅派息達到12.7億港幣。今年1月和3月,福壽園先後宣布派發特別股息和年度分紅,中報後,再次每股派息0.07港元。
僅2025年上半年,公司派發的現金額就達到12.84億港元。面對商譽減值,公司管理層更表示:「減值是一次性、非現金支出,不影響經營現金流,分紅政策不變。」從股權結構看,福壽園的三位執行董事控制著公司四成以上股份,以此計算,超過5億港元分紅已落入其囊中。
自2013年港股上市以來,公司共實施6次股權激勵計劃(上市前1次、上市後5次),主要形式為購股權和限制性股份。每次激勵中,董事會主席和總經理兩人獲授比例均佔「大頭」(如2014-2019年購股權計劃中,兩人合計獲授超40%份額)。
2019年,大陸多家媒體報道福壽園通過體外併購基金(「永贏-福壽園殯葬併購基金」)進行擴張,基金投資項目溢價後再轉手給福壽園,可能間接惠及管理層關聯方,存在「利益輸送」風險。比如,2021年公司高溢價併購安徽龍門項目後業績不達預期,但2024年計提減值1.04億元平帳處理。
神秘且暴利的生意
根據中共政府發布的殯葬服務項目分類,殯葬服務分為「殯」和「葬」兩個部份。「殯」指遺體處理,包括遺體接運、冷藏、火化、骨灰存放等。服務定價受嚴格管控,盈利空間有限,只有小部份個性化項目能市場化定價。「葬」指骨灰安放,存在更大的操作空間。公墓不以盈利為目的,有戶口限制,且墓地供應數量不足、需長時間排隊。
通常情況下家人去世很突然,準備時間倉促,因此大多數人會選擇由私營企業運作的經營性墓地。而中國殯儀業之所以能夠獲取超高利潤,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行業壟斷,准入門檻高;第二、墓地逐步演變為金融投資品;第三、中國人傳統殯葬觀念的影響。
殯儀業表面上允許民營企業參與,實則受政府高度監管,行業准入門檻高,地域性極強,有一定地方保護主義的情況。其業務涉及土地供給、服務定價、墓園規劃等多個行政審批環節,沒有一定的背景很難經營這個行業。全國70%的墓園市場由國有單位控制,30%為非國營,其中27%是家族式或個體工商戶經營,僅有3%由企業運作。
比如,安賢園創始人施華任浙江省殯儀協會會長,兒子施俊任杭州協會會長,其家族牢牢控制著當地資源。再比如,福壽園的幕後大股東是上海市民政局,公司管理層均為殯葬行業資深人士,曾在民政系統長期任職,具有深厚的政治資源。
用於開發經營性墓地的土地有限,且審批極其嚴格,這就使墓地成為制度性稀缺資產,具備「保值」甚至「升值」特徵。比如,福壽園1994年獲得政府審批用地時,每平米地價僅190元。2018-2023年,其墓穴平均售價從10.25萬元漲到了11.95萬元。2024年進一步升至12.12萬元,折合每平米單價高達24萬元。
中國人的傳統殯葬觀念是「入土為安」,葬禮的隆重和奢華程度等同於對逝者的尊重程度,這導致殯儀業市場完全成為賣方市場,砍價往往會被看成「不孝」。在「體面下葬」的輿論壓力下,一個骨灰盒成本數百元,卻被賣到數千元,一場葬禮動輒花費數萬元。
這樣的行業沒有暴利反而奇怪。2010-2023年,福壽園的營收從3.5億元一路攀升至26.28億元,每年的淨利潤率都在35%以上,最高的一年甚至達到42.5%。而知名房企碧桂園,即使在市場最火爆的2018年,淨利潤率也只有12.8%。可見,與房地產相比,殯葬企業才是真正的「印鈔機」。
「永不衰退」的行業?
從2020年起,中國每年的死亡人口數突破1,000萬。按照中共統計局的說法,2024年全國死亡人口達1,093萬人,60歲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1億,佔全國人口的22%,預計2035年中國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60歲以上人口佔比超30%)。老年人口增加帶來死亡率上升,產生更多喪葬需求。
不斷提升的城鎮化率也推高了殯葬市場需求。最近6年,每年都有超過1,000萬農村居民進入城鎮。截至2024年底,中國城鎮常住人口有9.43億人,城鎮化率達67%。城鎮化生活的普及使得遺體火化率持續提高,2021年全國遺體火化率達到59%,2022年進一步上升至61.2%。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測算,2015年中國殯葬服務市場規模達1,700億元,預計2026年將攀升至4,100億元。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殯葬企業非但沒有進入擴張周期,反而普遍出現虧損。每年超過千萬的死亡人口,卻養不活一個靠入土為安躺賺的行業?
殯儀業的結構性轉向
英國壽險公司SunLife調查報告表明,2022年中國喪葬費用佔年平均工資45.4%,全球第二,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10%)。隨著經濟持續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縮水。普通民眾在高價墓地和昂貴儀式面前,日益無力負擔,骨灰寄存及海葬、樹葬等生態安葬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睞。
63%的年輕人願意為家人選擇生態安葬,上海的海葬撒海量從1991年的200多具,上升到如今每年近萬具,成為中國海葬數量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按照中共民政部的數據,2024年全國生態安葬量較2019年增長67%,其中樹葬增長高達90%。
殯葬企業最賺錢的業務,是為客戶量身定製的高端墓地服務。2015年底,已故中共常委黃菊的骨灰遷入上海青浦福壽園公墓,設有專屬區域「清菊園」,佔地約10畝,格局極為豪華,大理石墓碑上刻有其頭像,墓前更有寬闊的草地和池塘,墓園內守衛森嚴,遠超普通墓穴。
但現在這些定製單開始縮水,原本一年能接幾十單的高端定製業務,現在一個季度也不一定接得上三四單。2024年,福壽園高端定製收入僅1,506萬元,同比下降26.1%;2025年上半年,高端定製(如藝術墓,均價42萬元/座)空置率升至25%以上。
更要命的是行業監管政策趨嚴。2024年8月,駭人聽聞的屍體盜賣醜聞在社交媒體曝光,引發公眾憤慨。兩個月後,中共國監委被迫啟動為期一年的殯葬腐敗整治專項行動。全國多地殯儀館管理人員、殯葬管理部門官員被查,違規收費,非法建造和經營墓地以及貪腐等各種亂象被媒體披露。
2025年4月,《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出台,強化公益導向,對墓穴單位面積、定價進行嚴格限制。地方政府也推出惠民舉措:貴州赤水市取消收費項目54項,降低收費標準33項,最低治喪費用降幅達60%;鄭州市則對6類人員實行惠民殯葬政策,補助標準為每具遺體1,500元。
地方政府還加強了對企業的稅收征管力度。萬桐園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增值稅支出781.8萬元,包含對2022-2024年期間稅務重估補繳的608萬元,直接拖累公司由盈轉虧。稅收政策的改變對殯葬企業的業務產生了劇烈衝擊,嚴重影響其利潤水平。
結語:
排隊搶購墓地的場景不復存在,殯儀業「賣坑」的時代已成過去。其興衰歷程與中國房地產如出一轍:起於土地,盛於壟斷,衰於消費降級與政策嚴控。殯儀業的衰退不僅是社會購買力不足問題,更暴露出中國從生育、住房、養老到死亡整個鏈條的系統性危機。當民眾連死後的歸宿都成為一種負擔,這預示著社會的信任體系正在瓦解。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