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來到,古代朝廷以豐厚之禮與虔誠之心祭祀立冬之神。立冬之神是「玄冥」,從宋朝《郊廟朝會歌辭》中可見盛禮景況:「時運而冬,乃神玄冥。陰陽相推,豐年以成。越陳嘉肅,牲牢粢盛。來享來依,監于明誠。」彼時雖然遠去,但是立冬節氣年年與人相伴,和我們的生活關連既深且長。
「立冬」節氣的意義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是為二十四節氣的「四立」。《周髀算經》說:「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春夏秋冬「四立」之日,各為春夏秋冬的第一天,各個季節的主調也各有特性。2025年「立冬」是11月7日,從這一天起冬天開始了,一直到下個節氣「小雪」之前的這半個月期間都屬於「立冬」節氣。在黃曆中立冬是「十月節」,中原大陸黃淮地區,溫度降到十攝氏度以下正是在此時。
立冬在節氣中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影響比較大,那是甚麼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就說「立冬」是萬物伏藏過冬的開始。魏晉的夏侯湛《寒苦謠》吟:「唯立冬之初夜,天慘懍以降寒。」立冬到來,天降下凜凜寒氣,樹木蕭蕭落葉,草葉紛紛凋零,動物蟄伏都是收藏的表現,所以我們要順應天時蓄精「過好冬」,給自己永續的活力。
立冬之日迎冬神
《禮記‧月令》有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神)於北郊。還返,賞死事,卹孤寡。」
四立各有主掌之神,即「春:句芒;夏:祝融;秋:蓐收;冬:玄冥」,所以立冬祭祀迎來的是冬之神玄冥。玄冥為水神,司寒之神,色尚黑,掌冬令。
在祭祀迎神禮成之後,朝廷追賞殉國者,並且撫卹孤寡。由此我們得知古代政治重視敬天謝天,憫卹生命,敬慎修德以符天道的精神。這種敬畏天道的天人合一之精神,上行下效,維繫著人間的道德於不墜,也維繫著人間倫理有序的運作,使得人類社會秩序不至於太早崩潰。進入現代之後,現代科學帶給人對神存在的質疑,而在同時,人類社會道德秩序失去了神的約束也在快速崩潰中。回顧古人立冬之祭,正好給我們一個反思的時間。
立冬物候 立冬「閉藏」
中國《逸周書‧時訓》記載立冬在中原黃淮地區的三個代表性物候:「立冬之日水始冰,後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都指向立冬時節冰凍之氣來臨,動物「閉藏」。即使不會冰凍的溫熱帶地區,一入冬,陽氣潛藏,陰氣凌陽,也讓人容易情緒低落。在這樣的自然氣氛下,怎樣「過好冬」?
立冬閉藏,養精蓄銳的好時機!(Shutterstock)
立冬的養生原則
一、順應天時 調節生活作息
《黃帝內經》說:冬天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時節。水結冰,地龜裂,這時候我們不要打擾陽氣的潛藏,應當早睡晚起,等到日出再起身。保持心境要安靜內斂,好像保守著財寶一般隱藏起來。要遠離寒冷、親近溫暖,避免讓皮膚外露受寒,不讓陽氣流失。這是順應冬季保護身心的生活要點。
(原文:《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奪,此冬氣之應。」)
二、冬不藏精 春必病溫
有些冬令進補的俗諺反映流傳於民間的養生經驗,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話出自《黃帝內經》的養生觀:「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意思是說,冬天若不懂得「閉藏精氣」,過度勞累,縱慾或受寒耗氣,到了來年春就容易生病。這話提醒人們冬季應養精蓄銳,少動持靜。反過來說:「冬令進補,開春打虎。」
三、立冬進補要輕巧
俗諺說:「立冬進補要輕巧,小雪防寒護腎腰。」雖然說冬天適宜進補,然而立冬是冬天的開頭,尚未大寒,所以輕度進補適可而止。
四、冬天補腎 平和養精蓄銳
冬天養生重點在於養精藏精,儲蓄來春的精力。立冬開始要讓身心平靜休養以養精蓄銳。從年初經過春、夏、秋的勞身、勞心追求,人體耗損大量元氣就賴冬天養藏來回補,以孕蓄來春的活力,否則只耗不補,就會病來。
從五行生剋來說,冬天五行屬水,對應人體的腎。《內經》說「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意思是腎為收藏體內精華的倉庫,主宰人體的生命力;冬季屬水,腎氣最強,利用此天時來「歲修」養護身心最得時。從五行相剋來看,冬水剋火,心屬火,所以冬天裏容易發生心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養藏,不勞心傷神,紓解春夏秋累積的疲勞,調節身心,的確是冬天養生的要道,否則人容易未老先衰。
「黑色入腎」,因此黑色食物適合冬天進補食用。例如: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髮;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雲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這些「黑色入腎」的食物,都是冬天養生佳品。另外,冬季忌食寒性食物,生菜沙律也是。
五、養陰益精食物適合冬天進補
冬天食補調養宜「養陰益精不擾陽」。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可食用一些熱性食物治寒,以養陰益精的食物為好,例如:黍米和冬季當令食物,如栗子、棗子、龍眼,還有海參、羊肉,海帶、核桃、韭菜、深綠色蔬菜等等。
中醫師胡乃文表示:「人虛才要補,不虛吃東西讓身體溫熱就好。」「補腎,中醫看法分為補腎水和補腎火,水虛的人要補腎水,火虛的人要補腎火。」所以想要食補的人要先找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
六、中醫推薦平和補方
1. 四神湯:健脾開胃,養心安神,增強體力,調理身體機能。
2. 紅棗枸杞茶:滋補肝腎,補氣養血安神,明目護眼。(高血糖、高血壓者,注意用量,不宜過量)
3. 黑芝麻糊:補腦健腦延緩衰老,補益氣血,改善心血管,補腎潤腸。
古代中國調和陰陽和五行生剋的養生之道,得到代代傳承與證實。而古人敬畏天神順應天道的精神,帶來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態度,更讓這一茬人類歷史維繫了五千年。我們若能以超科學的高度和虔敬純淨之心去理解人與神的聯繫,當是今天慌亂之世的出路呀!#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