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在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密雲區委書記余衛國通報,位於密雲水庫上游的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因洪水遇難31人[1]。一時密雲水庫成為世界和國內媒體關注的新聞熱點。
筆者沒有想到,天子腳下密雲水庫的移民安置問題,不亞於中國三大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湖北丹江口水庫、浙江新安江水庫)的移民問題。1958年9月北京密雲水庫大壩工程開工建設,1960年9月竣工,完成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按照密雲水庫設計,壩頂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區為移民範圍[2]。但是到2025年7月23日暴雨降臨之時,也就是工程竣工近65年後,只完成155米移民以下的移民。海拔160米以下地區的水庫移民依然沒有完成,導致約7億多立方米的庫容無法發揮所謂的防洪效益。這是造成2025.7北京洪災,特別是密雲水庫上游的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31人死於洪災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中國水庫移民問題
水庫移民人數多,全世界除中國之外的所有水庫移民加起來,也沒有中國水庫移民多。原水利部副部長、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李伯寧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就在水利部負責水庫移民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間,李伯寧沒有少挨水庫移民的批鬥,主要是來自三大水庫,即黃河三門峽水庫、湖北丹江口水庫和浙江新安江水庫移民的批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李伯寧說,中國水庫移民一千萬,三分之一生活不錯,三分之一勉強生存,三分之一沒有安置好。盧躍剛在2005年撰寫的《水庫移民說 出三峽記代序》[3]中指出,根據官方資料,水庫移民有1500萬。這些水庫移民數字只是統計了大中型水庫的移民人數,而且數字是被壓低了的。為解決水庫移民的生活困難問題,2006年中共政府出台對大中型水庫移民扶持政策[4],認為「有相當多的移民仍生活在貧困之中」。但是移民扶持政策的資金要全國老百姓承擔,而且承擔者根本不知道這麼一回事。像三峽建設基金一樣,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也是隱藏在電費中的一種特種稅。根據《新京報》2022年10月12日的一篇相關報道,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2517萬人,2006年至2021年,累計投入從電費中收取的水庫移民扶持基金4262億元[5]。密雲水庫的移民也在中央扶持基金的補助範圍之內。
筆者最早接觸水庫移民問題是在1966年、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浙江新安江水庫移民因為安置問題與安置地的造反派發生武裝衝突,移民們扛著迫擊炮、輕重機槍、步槍到省會杭州告狀,就住在我父母親工作的杭州大學的健身室中。移民們在校園中張貼了許多大字報,講述他們艱難的生活狀況。台灣作家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書中也闡述了其母親的故鄉浙江淳安縣被新安江水庫淹沒一事。記者黃天辰曾在上大學時到新安江水庫做實習,也撰寫過《曾經那清澈湖水下的千年古城》的文章,提到新安江水庫移民30萬人。
二、密雲水庫是一個政治工程
筆者沒有想到,天子腳下密雲水庫的移民安置問題,不亞於中國三大水庫(黃河三門峽水庫、湖北丹江口水庫、浙江新安江水庫)的移民問題。
1958年6月26日,周恩來驅車來到密雲潮、白兩河河畔,為密雲水庫大壩壩址的選擇做出決策。陪同周恩來的有清華大學水利系副主任張光斗教授。周恩來向張光斗詢問了關於密雲水庫庫容、淹沒損失和大壩設計的問題,同時又了解了國外水庫建設的情況。也不知道張光斗向周恩來匯報了甚麼,周恩來聽後十分興奮地說:「國外還未做到的,我們也要做到。[7]」筆者查找了許多資料,都只有周恩來的表態,而沒有張光斗匯報的內容。
1959年9月9日毛澤東在當時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的陪同下,乘坐專列到密雲水庫工地視察。密雲水庫修建總指揮部指揮王憲和密雲水庫總設計師張光斗向毛澤東做匯報稱,密雲水庫一年攔洪蓄水,兩年就可全部完工。質量完全有保證,而國外建設這樣的工程需要七、八年。毛澤東聽了非常興奮表態說:「中國人民就應該有這樣一股志氣,不信神、不怕鬼,打仗要這樣,搞建設也要這樣。[8]」
三、一年攔洪,兩年建成,但是第三年部份水庫移民就返回庫區
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共決定在北京西邊的永定河上建造官廳水庫,保證北京的城市供水。這是中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庫大壩工程。官廳水庫於1951年10月動工,1954年5月13日竣工,庫容22.7億立方米。之後又經過四次擴建,庫容達41.6億立方米,可以容納永定河兩年的流量,足以保證首都北京的城市用水。
1958年中共又提出建設密雲水庫,這是典型的大躍進產物。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大躍進的口號。在1958年的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密雲水庫是「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樣板工程,口號是「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當時密雲水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灌溉農田,服務於糧食產量不斷地大幅度的提高。
在那個時候,密雲水庫就成為中共政府向外國政府領導和友人展示建設成果的花瓶。比如1959年9月7日,周恩來陪同阿富汗副首相薩‧穆‧納伊姆親王參觀即將竣工的密雲水庫。1959年10月25日,周恩來邀請前日本的松村謙三先生和英國著名和平人士、坎特伯雷教長約翰遜博士一同參觀竣工後的密雲水庫。1960年3月13日,周恩來陪同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參觀密雲水庫。周恩來親自向客人介紹說:「密雲水庫是一項大型水利工程,20萬人,幹了10個月,完成了2000多萬立方米的工程量,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攔了洪,我們打了一個大勝仗。」1960年8月30日,周恩來和夫人鄧穎超陪同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參觀密雲水庫。
按照密雲水庫設計,壩頂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區為移民範圍。為了實現「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把第一期的移民範圍確定在海拔155米以下地區。155米以上至160米地區的移民應該在第二期移民工作中完成。
1958年9月密雲水庫大壩工程開工建設,即開始第一期的海拔155米以下地區的移民工作,保證密雲水庫的施工及實現一年攔洪的目標,必須在1959年汛期到來之前完成。密雲水庫將淹沒57個村,9763戶、47,561人進行了搬遷。原則上實行村、社(農業高級社)整建制集體遷移和安置。除785戶自願投靠親友遷移到本縣其它村和192戶遷往縣外,共有8786戶移民在密雲縣內的城關、高嶺、西田各莊、東田各莊、塘子5個公社的84個村進行了安置[9]。第二期移民計劃從1963年開始至1965年結束,將居住在密雲水庫庫區內155—160米高程內14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1250戶、5625人進行搬遷[10]。
根據《北京日報》記者黃加佳的報道[11],密雲水庫共淹沒耕地16.9萬畝,加上築路、修渠、移民建房和料場取土,共佔用耕地24萬畝,相當於全縣耕地的三分之一。昔日密雲縣的三大平原,一下子被佔掉兩個。建設密雲水庫是為了增加灌溉農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但是水庫先要強佔用全縣耕地的三分之一,與提高糧食產量的目標實在是南轅北轍。
密雲水庫155米水位高程以下的65個村、11,510戶、55,309人要遷走,5萬多間房要拆除,還有1000多萬棵樹要砍伐。這篇報道的移民人數等數據與上面的報道略有出入。簡單分析一下這些數據,淹沒耕地16.9萬畝,移民55,309人,平均每人的耕地佔有量約為3畝;移民5,5309人,5萬多間房要拆除,差不多搬遷一個移民,要拆除一間房。平均一間房的面積在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可見1958年時密雲水庫移民的居住條件相當不錯。移民55,309人,要砍伐1000多萬棵樹,平均搬遷一個移民,要砍伐近200棵樹。可見這些農民在搬遷之前,生產、生活條件都不錯,當地的生態環境也不錯。
到1959年汛期到來之前47,561移民全部搬遷完畢,密雲水庫實現「一年攔洪」的目標。當洪水到來時密雲水庫蓄了8.33億立方米洪水[12]。1959年9月1日在密雲水庫工地舉行慶祝攔洪勝利大會,政治局委員、副總理譚震林率中央與北京市、河北省官員以及蘇聯專家出席。到1960年9月1日密雲水庫竣工,召開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雖然密雲水庫「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順利完成,成為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典範,但是第三年就出現了大批移民不滿安置返遷庫區的現象。移民返遷被認為是移民工作的最大失敗。
密雲水庫竣工6個月後,1961年3月已經搬遷完畢的部份水庫移民,不顧移民幹部的勸阻,強行返遷回水庫庫區。這些返遷移民在水庫邊挖土洞、搭窩棚,駐紮下來,並搶種庫區內尚未被淹沒的耕地。其根本原因是移民生產生活根本沒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使移民生產生活都遇到很大的困難。密雲水庫移民是實行村、社(農業高級社)整建制集體遷移,其實是近乎「掃地出門」式的移民搬遷中,移民的生產、生活資料幾乎損失殆盡。具體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中共政府沒有為移民提供自己的住房,也沒有承諾何時為他們提供自己的住房,而是把移民安插在安置地的農戶家中,一戶的住房兩家合用。
第二,中共政府也沒有為移民提供新的耕地。當時全國推廣人民公社,土地歸人民公社所有,原來一村的土地現在兩村的農民耕種。對於耕地的補償又十分低,補償費為每畝55元標準統一發放至安置的生產隊。這樣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矛盾十分尖銳,而移民則處於劣勢的地位[13]。
第三,移民補償標準十分低。根據《北京日報》記者黃加佳的報道[14],密雲水庫移民補償標準是每人150元人民幣。當年水電部對移民補償核定為3943萬元。1959年先按每個移民150元標準,共給1043萬元。後來,水電部和北京市又陸續給了3000萬元。55,309移民,共給1043萬元。這筆帳是怎麼也算不過來的,起碼有20%的移民經費不知流向何方。
記者黃加佳提供了一個移民安置的實例:原來住在南石駱駝村的任文志,本有八九間房、30畝地,遷到石馬峪村後只能暫住在別人的一間房裏,地也只有幾分。這樣的生活生產條件的變化,誰也無法接受。
此外,至1961年初密雲水庫蓄水水位僅在135米高程上下,庫區地大片耕地並未被庫水淹沒,閒置荒廢。
面對大量移民回遷,密雲縣委、縣政府不得不在1963年底先後批准18個村,2586戶、12,887人返回庫區安家生產,間接承認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錯誤。同時給服從搬遷的移民提供自己的住房。這個工作持續到1965年才完成。
四、密雲水庫的第二次移民
密雲水庫第二次移民由1974年開始到1976年(少數戶搬遷到1978年)結束,共涉及9個村、729戶、3676人,共拆房2988間[15]。
1974年,密雲水庫蓄水位曾達到153.01米,是水庫運行以來水位最高的一年,從庫外搬遷回的部份移民村,如于家台、紅光、西山、水泉等村已處於庫內孤島上,庫區「押寶地」(155米高程以下)大部份被淹,村民的生產生活出現了很大困難,不能繼續在庫區內居住下去。於是,中共政府於1974年9月18日決定一部份移民第二次搬遷到庫南定居。
第二次移民均為第一次清庫移民後返遷回庫內的移民,包括于家台、紅光、西山、水泉、楊各莊、董各莊等9個村,分別遷往十里堡(新建水泉、楊辛莊、紅光大隊)、西田各莊(新建于家台、西山大隊)兩個公社定居。安置原則:均以生產隊為單位,不打亂原有體制。集體和社員個人的房屋,實行「原拆原建」辦法,擴建費用自負。
負責安置的十里堡、西田各莊兩個公社11個村,為第二次移民劃撥了5740.57畝土地(平均每人約1.56畝土地),每畝土地由移民資金付給55元徵用費。庫區內土地使用原則為:地處孤島全部遷出的,土地無償劃給密雲水庫林場使用;水庫邊緣區部份遷出的,土地劃給原大隊留下的生產隊使用。
密雲水庫的第二次移民還只是針對在155米高程以下的居民,主要是返遷移民。
五、密雲水庫的第三次移民
第三次移民從1995年開始,至2000年6月結束,共涉及6個鄉鎮24個村隊,遷出4268戶、1,2484人,其中,遷往通州區17個鄉鎮111個村,1491戶、4604人;順義區15個鄉鎮77個村,1590戶、5156人;自找門路、投親靠友1187戶、2724人[16]。
第三次移民是為了解決密雲水庫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遺留下來的問題,還是侷限在155米高程以下的居民。根據1998年北京市密雲水庫周邊地區移民領導小組出台的《北京市密雲水庫移民工作若干規定》和《關於移民自建房屋的有關規定》,要求「居住在水庫高程155米以下的移民,必須全部遷出」。因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中遺漏了一批居住在155米以下的移民,以及大部份耕地在155米以下的農民,這就使一些原未根本沒有列入搬遷村(太師屯鎮的許莊子、馮家峪鄉的後保峪嶺自然村)的村民,也成為第三次移民的對象。從這些原先沒有列入搬遷的村莊這次被強制搬遷的實例中可以看出,密雲水庫最初的移民搬遷計劃制定的是如何草率。
第三次移民安置的第一個特點是向縣外移民,不是在密雲本縣安置,將移民安置在通州和順義;第二個特點是移民賠償額有所提高。平均每位移民的賠償標準為1萬元,其中,9000元為安置移民建房的專項資金;500元發給移民個人,作為搬家補助費;500元留作不可預見費。移民接收村分配給移民每人0.5畝口糧田、0.1畝菜田。
第三次移民工作進行得不順利,移民工作剛剛開始,從1995年7月15日起,第三次移民多次到密雲縣、接收縣和北京市政府及國務院信訪局群體上訪,反映移民住房質量差、漏雨,院內低洼積水,排水困難;沒有安排勞力就業,沒有收入來源等問題。大規模上訪一直延續到2002年上半年。
從1958年9月開始到2000年6月通過三次移民,密雲水庫移民結束,但是只是完成了高程155米以下的移民。按照密雲水庫設計,壩頂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區為移民範圍,高程155米至160米之間的移民任務一直都沒有涉及。
雖然說密雲水庫在宣傳上完成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但是到2025年7月23日暴雨降臨之時,也就是工程竣工近65年後,密雲水庫的移民任務依然沒有完成。由於155米至160米之間的移民任務沒有完成,導致約7億多立方米的庫容根本無法發揮防洪效益。這是造成2025.7北京洪災的一個主要原因。
六、密雲水庫移民的就業問題
密雲縣耕地24萬畝被密雲水庫淹沒或佔用,五萬多移民部份失去土地或者全部失去土地。他們的收入就成了大問題。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密雲水庫捕魚、養魚自然就成為一條不錯的出路。
中國的許多官方媒體都報道過庫密雲移民二代萬明泉的故事[17]。萬明泉為溪翁莊走馬莊村的居民。60年前,其父親萬景林隨全村遷到溪翁莊。上世紀80年代,萬明泉和父親一起,在水庫上做起了網箱養魚。那時候,他年收入能到兩三萬。剛剛20出頭的萬明泉,成了村里數一數二的「富戶」。二十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是相當富有的階層,他們的人數,比當今中國的億元戶、甚至十億元戶的數量更少。眼瞅著小日子越來越好,沒有想到2002年北京市政府以保護首都飲用水水源為由,決定取消密雲水庫內的網箱養魚。萬明泉一下子犯了愁,不養魚一家人怎麼生活?2003年時,密雲水庫蓄水量不足10億立方米,庫區有不少土地裸露出來。萬明泉是個頭腦活泛的人,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商機——這就是天然的「牛場」啊。於是,萬明泉買了30頭肉牛,重新走上創業路。他的牛平均每頭能賣1萬多元。到2013年,他家有80多頭牛,一年能掙十來萬。但是好日子還是持續不了。2015年,隨著南水北調補充密雲水庫,為了確保水庫水質清潔,中共政府不讓在密雲水庫邊養牛了。萬明泉賣掉最後一批牛,告別了自己親手蓋起的牛棚。如今,萬明泉參加了政府組建的「保水隊」,專門做保護水源的工作,但是收入大不如前。
密雲水庫周邊地區不但不讓養牛、養羊,同時也禁止養雞、養鴨、養鵝,說是家禽的糞便會污染密雲水庫的水質,據說還有科學依據[18]的。
根據張雪晴與王海玉的題為「探索美麗河湖建設新路徑,密雲水庫做了哪些嘗試?」[19]的報道,近年來,密雲水庫實施「退耕禁種、養殖退養、庫中島修復、礦山退出、涵養林建設」工程。退出庫區155米高程以下10.4萬畝土地耕種;清退畜禽165萬頭(隻)、魚池623畝,拆除圈舍190萬平方米;清理庫區內94個庫中島,清退生產經營活動。關停5家礦山企業以及水庫周邊110間企業……
德國首都柏林有一個廣場,是希特拉上台後焚書的地方。那裏豎立一塊牌匾,上面寫著「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德語),中文意思是「凡以焚書始者,必以焚人終」——海因里希‧海涅。如今在中國,那些驅趕牛羊雞鴨鵝的地方,最終也會驅趕一般的居民。
在2025.7洪水之前,密雲水庫的一些移民借貸款投資民宿建設,搞民俗旅遊,據說收入還不錯。這些民宿大多直接建造在河邊,是景色優美的水景房。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20],這些設施直接建在山洪道上,也增加了洪水溢出的風險。中共政府指出,這些民宿多是農民的自建房,沒有經過審批,也不是有資質的建築公司建造。2025.7洪水之後,許多民宿將以「違章建築」的罪名予以拆除。密雲水庫移民的生計將再次成為大問題。
七、全中國老百姓為水庫移民後期資金扶持買單,2006年至2021年已經繳納4262億元
密雲水庫移民的上訪和反抗從1961年3月開始持續到2002年上半年。中共政府答應給予水庫移民後期資金扶持。
2006年中共政府出台對大中型水庫移民扶持政策[21],因為「有相當多的移民仍生活在貧困之中」。根據《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扶持標準。對納入扶持範圍的移民每人每年補助600元,一共扶持20年。但是扶持政策的資金要由全國老百姓承擔,具體辦法就像收取三峽建設基金一樣,水庫移民後期扶持資金也是隱藏在電費中的一種特種稅。密雲水庫的移民也在中央扶持基金的補助範圍之內。
根據《新京報》2022年10月12日的一篇相關報道,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2517萬人,2006年至2021年,累計投入從電費中收取的水庫移民扶持基金4262億元[22]。只要動動腦子,就會發現中共政府是借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之名,大肆收割韭菜。移民每人每年補助600元,一共扶持20年,每位移民補助1.2萬元。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人口2517萬人,共需要資金3020.4億元。但是從2006年至2021年,已經從電費中收取的水庫移民扶持基金4262億元,遠遠高出3020.4億元,這多餘的1241.6億元又落進誰的口袋?而且從2022年至今起碼又收了1000多億元,這些錢又用於了甚麼目的?2025年之後,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基金還要繼續收取……
密雲水庫1958年9月開工,1960年9月竣工,根據《維基百科》工程總費用為:計劃投資3.67億元,實際投資2.64億元,修繕加固後總投資43,900萬元(4.39億元)。
《百度百科》沒有提供密雲水庫工程總投資的數據。
以密雲水庫移民人數7萬[23]計算,每人每年600元,補助20年,總計8.4億元人民幣,是實際投資2.64億元的3.18倍;是修繕加固後總投資4.39億元的1.91倍。
如果只看密雲水庫的「一年攔洪,兩年建成」和計劃投資3.67億元而實際投資只有2.64億元,就不難得出密雲水庫工程是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典範,2009年密雲水庫被評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項目,2010年又被評為全國土木工程建設行業「百年百項傑出土木工程」項目,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把密雲水庫的移民安置以及從中國老百姓口袋中撈出8.4億元人民幣來補助移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失敗的工程,一個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上都失敗的工程。
八、結束語
密雲水庫設計的水庫總庫容為43.75億立方米,但是65年來只是完成高程155米以下移民的搬遷,致使7億至8億立方米的庫容無法投入使用。筆者以為,中共政府一定要想方設法完成65年前制定的目標,很可能不是直接以完成移民任務來要求高程在155米以上、160米以下地區居民的搬遷,而是以一個更加冠冕堂皇的、更加宏大的目標。
下面一張圖是北京市密雲區國土規劃中的一張功能分區。深藍色的是密雲水庫,為一級保護區,邊界的高程在155米。淺藍色的是二級保護區,高程在155米以上。淺藍色內有一根紅色的粗線,邊界的高程可能在160米。紅色粗線組成的區域內,這裏的居民需要為密雲水庫搬遷。這是密雲水庫的下一次移民工程,移民人數不在已經搬遷移民人數之下,移民費用將遠遠超過之前密雲水庫的造價、移民費和移民後期扶持費用。
那些驅趕牛羊雞鴨鵝的地方,最終也會驅趕一般的居民!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尹希寧:北京密雲太師屯鎮養老照料中心遇難31人,區委書記哽咽反思,2025年7月31日,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s://m.cyol.com/gb/articles/2025-07/31/content_xaOV0YSVxP.html ↑
密雲水庫大移民紀實,2020年6月23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
盧躍剛:水庫移民說《出三峽記》代序,2005年4月2日,刊登在:99藏書網,https://www.99csw.com/book/1342/37066.htm,此文是盧躍剛為同事、朋友的《出三峽記》一書撰寫的序言,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香港出版的《出三峽記》並沒有用盧躍剛的序言 ↑
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2006年5月17日,刊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89912.htm ↑
《新京報》記者吳婷婷、編輯樊一婧:2500萬水庫移民生活如何?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2022-10-1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556264414767.html↑
黃加佳:密雲水庫的建成之路有多艱險?長文回顧,首發於《北京日報》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報網,2025年7月28日,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
王憲:周總理領導我們修建密雲水庫,2021年1月4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101/t20210104_97438.html ↑
王憲:毛主席視察密雲水庫,2021年1月4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101/t20210104_97437.html ↑
密雲水庫大移民紀實,2020年6月23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
《北京日報》記者黃加佳:密雲水庫的建成之路有多艱險?長文回顧,原標題:水潤京華——密雲水庫修建記,該文首發於《北京日報》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報網,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
密雲水庫蓄水量又超35億立方米,這一數據透露了哪些訊息?刊登在:知乎網,內容來自文章下的評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806313792 ↑
密雲水庫大移民紀實,2020年6月23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
《北京日報》記者黃加佳:密雲水庫的建成之路有多艱險?長文回顧,原標題:水潤京華——密雲水庫修建記,該文首發於《北京日報》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報網,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
密雲水庫大移民紀實,2020年6月23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
密雲水庫大移民紀實,2020年6月23日,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
密雲水庫之戀,2019年8月14日,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22063↑
水庫魚長個頭兒的背後,2019年10月214,來源:北京市密雲區委網信辦,刊登在: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網,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k/tsmysk/201910/t20191021_190888.html ↑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潘旭濤:60年來,他們默默守護密雲水庫——「守住了水庫,也守住了好日子」,2020年10月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10/09/content_2012180.htm ↑
王曉燕、汪清平:北京市密雲縣耕地畜禽糞便負荷估算及風險評價,農村生態環境 2005 ,21 (1) :30 – 34,https://www.ere.ac.cn/cn/article/pdf/preview/8987.pdf ↑
張雪晴、王海玉:探索美麗河湖建設新路徑,密雲水庫做了哪些嘗試?2022年5月23日,來源:中國環境APP,刊登在:中國環境網,https://cenews.com.cn/news.html?aid=976928 ↑
北京暴雨,為何造成重大災害?2025年7月29日,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刊登在:鳳凰網,https://i.ifeng.com/c/8lOLPMnVAiZ ↑
國務院關於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2006年5月17日,刊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89912.htm ↑
《新京報》記者吳婷婷、編輯樊一婧:2500萬水庫移民生活如何?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萬元,2022-10-1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556264414767.html↑
密雲水庫之戀,2019年8月14日,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22063(密雲水庫)三次大移民,密雲近7萬人搬離故土。↑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