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極端天氣日益頻繁,酷熱天氣、暴雨、超強颱風吹襲等,尤其影響寮屋、天台屋及平台屋的居民。葵涌劏房街坊會的調查指,有八成受訪者曾至少一次因極端天氣而生活受阻,有64.5%因此在經濟方面受影響,有受訪者要因此搬遷,產生搬遷費等額外負擔,令最大損失金額高達3萬元。團體建議政府與社福機構加強災前及災後支援。
問卷調查於10月4日至28日進行,成功訪問124名不適切居所住戶。有99人(79.8%)曾至少一次因極端天氣而生活受阻,當中更有超過半數(54人)表示曾3次或以上受到影響。
受訪者普遍面對滲水、漏水(63.6%)、水浸(45.5%)、停電(39.4%)及電器與傢俬損壞(32.3%)等問題,甚至有受訪者住所屋頂飛脫、窗戶被破壞及天花塌下,居住及人身安全受威脅,甚至需搬離原居所。64.5%的受訪者的經濟因此受影響,其中近七成因設備維修或重購而產生額外支出,更有16.3%需搬家,涉及搬遷費用與安置問題,進一步加重負擔。最大損失金額高達3萬元,若只計算有損失者,平均損失則高達4,059元,顯示部份家庭在極端天氣下承受不小的經濟衝擊。
葵涌劏房街坊會表示,在風災及極端天氣後,居民最渴望獲得直接且具實質效益的支援。但是調查發現有40.3%表示從未獲得任何協助。團體認為此反映在災後支援方面,仍存在明顯缺口,社區對介入服務的需求迫切。
倡加強災前及災後支援
團體稱過往如「山竹」及「天鴿」風災後,曾有居民表示求助無門,指民政事務總署設有「緊急支援基金」及「華人慈善基金」支援受災居民,但資訊有限,網頁上未有申請緊急援助的詳情,基金申請方式亦較為被動,需等待部門主動聯繫,並非市民可即時上網申請。團體建議政府檢討上述基金的撥款金額。
團體促請政府,將香港的寮屋、平台及天台屋列入為風災高危地區,定立完善的災前及災後支援系統,包括求助專線、申請支援資格、援助內容及津貼金額指標等,並於災前加強公眾宣傳,令市民受災後懂得如何求助,社福機構亦可以和地區政府部門合作,為高風險住房居民提供相關知識。
團體認為,政府應鼓勵簡樸房擁有人,於風災季度前積極改善居所環境、結構。團體亦主張,受災的天台屋、平台僭建及寮屋居民,可獲過渡性房屋「丙類」的措施安排,可獲放寬過渡性房屋的現行入息/資產限額。
另外,團體建議政府在颱風季前,主動安排非牟利機構、社區組織或地區支援團隊到訪寮屋、天台、平台等高風險住戶聚集的地區,進行防災教育及支援,安排家訪、社區講座、工作坊及物資派發等。@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