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國廉價電動汽車的衝擊,歐盟工業戰略正在加速轉向。歐盟工業事務專員斯特凡·塞茹爾內(Stephane Sejourne)周五(11月7日)表示,歐盟必須捍衛其汽車產業免受中企衝擊,這包括重新評估2035年的汽車零排放目標,並制定新的規則以保障歐洲本土生產。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繁榮與產業戰略專員塞茹爾內警告稱,若不採取干預措施,未來十年內,在歐洲生產和銷售的汽車數量將從1,300萬輛驟降至900萬輛。

歐盟不再天真

這位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向意大利日報《La Stampa》坦言:「我們要少一些天真,讓自己回到世界所有主要經濟體的標準。」

他強調,面對汽車產業的巨大變革,歐盟必須展現出靈活性,重新審視在2035年全面停止內燃機汽車銷售的目標,以回應汽車製造商對完全轉向電動車目標不切實際的呼籲。歐盟預計將在今年底前審查這一目標。

調整2035零排放目標被視為歐盟爭取喘息空間的關鍵一步。此舉旨在允許歐洲車企在過渡期內繼續銷售利潤較高的燃油車,以便累積足夠資金,從容應對中國廉價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價格戰衝擊。

歐盟防禦戰:從關稅到本地生產限制

塞茹爾內透露,歐盟正準備採取多層次的防禦策略來應對中企的挑戰:

1. 鼓勵「本地製造」新戰略

本周早些時候,塞茹爾內表示,歐盟委員會計劃宣布創建一個新的可負擔小型電動汽車類別,以直接對抗中企廉價電動車,並振興歐盟內部市場。這項更廣泛的策略預計將在12月10日正式概述。

2. 限制在歐洲的外國工廠

這位專員暗示將針對中企在歐洲本土的生產活動採取措施。他警告,「今天有製造商在歐洲組裝中國汽車,使用的是中國零部件和中國員工——這種情況正在西班牙和匈牙利發生。這是不可接受的。」

3. 貿易工具:區別對待「關稅」與「投資條件」

對於是否實施全面保護主義,塞茹爾內持審慎態度。他表示,「有必要對外國在歐洲的投資引入條件。」但他同時指出,全面徵收關稅可能會造成貿易緊張,並損害本土生產。

歐盟在今年10月已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了最高達35%的臨時關稅(在原有的10%基礎上新增),以應對中共政府對電動車產業的大規模補貼。然而,有前美國高級貿易官員和分析師認為,歐盟的關稅措施仍「太低」,不足以有效阻止中國汽車搶佔歐洲市場份額。

供應鏈多樣化與稀土依賴

塞茹爾內最後強調,為了減少對中國稀土礦物的依賴,歐洲必須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尋找新供應商:考慮巴西、加拿大和非洲國家等新供應來源。

同時,對稀土的使用實施限制、增加回收利用,並投資於潛在的本土開採地。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