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已成往事。年輕而富有遠見的創業者們正在醞釀著新的創業理念。誠然,寵物公司和其它許多公司都失敗了,但這只是短暫的繁榮與蕭條。

我們從各個渠道獲知,互聯網終將改變一切。技術(technology)、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眾包(crowdsourcing)和數字自發性(digital spontaneity)將創造一個沒有篩選和監管的訊息格局。一切都將不得不作出適應。舊世界的專家將被一場人民革命所取代。當傳統精英揮舞著證書時,新一代革命者將建立起龐大的伺服器和數字大軍,將文明中心轉移到廣闊的雲端。

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問世曾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進行眾包知識,其規模遠超傳統模式,並汲取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知識和熱情。這個平台似乎本身就體現了自由的原則:人人都有發言權。真理終將從看似混亂的觀點中浮現。

說到底,反權威主義(anti-authoritarian)的觀點將在一個自古以來就令學者們著迷的媒介上接受檢驗:涵蓋全人類知識的典籍。通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浩瀚的著作時,你會發現其中蘊含著這種熱情和動力。他渴望記錄下他所能掌握的所有世界知識。幾個世紀後,羅馬帝國滅亡後,塞維利亞(Seville)大主教聖伊西多爾(St. Isidor,560—636年)也踏上了類似的道路。在無數抄寫員的幫助下,他耗盡畢生心血撰寫《詞源學》(Etymologiae),是一部龐大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彙編於公元615年至630年間,涵蓋當時已知的一切知識。

隨著活字印刷技術在15、16世紀的普及,第一部類似的著作於1630年問世:17世紀德國哲學家Johann Heinrich Alsted的《七卷本簡明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Septem Tomis Distincta)。到了19世紀末,隨著市場和技術的進步,圖書出版和發行逐漸普及,中產階級家庭也能擁有真正的圖書館,百科全書系列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許多公司都參與了百科全書的製作和銷售。

二戰後,幾乎家家戶戶的書架上都擺著一套甚至好幾套百科全書,這成了司空見慣的事。它們給每個人都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是各個年齡段學習的參考工具。我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之一,就是隨意翻開這些書,儘可能多地閱讀各種主題的內容。我曾無數次沉浸在這些神奇的書籍中。

百科全書匯集了各個領域最優秀的專家,但始終設有把關人,來決定哪些訊息可信,哪些不可信。若能在美國《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 Book,1917)、英國《不列顛百科全書》(Britannica,1771年)或美國《芬克與瓦格納爾斯百科全書》(Funk & Wagnalls,1875年)擔任高級編輯職位,在職業生涯中將擁有巨大的權力。他可以決定甚麼是真甚麼是假,誰是專家,誰不是專家,以及人們需要知道甚麼,不需要知道甚麼。

美國經濟學家Murray Rothbard(1926—1995年)從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生畢業後,在找到教職之前,一直在尋找謀生之道。作為一名受過專業訓練的經濟史學家,他嘗試向一家百科全書公司投稿三篇條目。然而,這些文章很快就被拒收了,原因僅僅是他的觀點與主流共識相悖——儘管他所寫的內容都是事實。

這就是百科全書把關人的弊端。只要印刷術仍然是保存和傳播知識的主要手段,他們就必不可少。

維基百科於2001年創立,其願景正是改變現狀。最初的反應是普遍且合理的懷疑。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意改變事物,這根本不可能。僅僅清除把關人,真理亦無法顯現。多年來,這種看法佔據主導地位,各行各業的教師和專家都對維基百科嗤之以鼻。

但是漸漸地,一些有趣的事情發生了。而且似乎真的奏效了。條目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詳細。規則也越來越根深蒂固,引用和文檔都成了必需品,利益集團也紛紛聚集在特定條目周圍,防止其被篡改。當然,任何人都可以編輯,但如果你不遵守規則,你的編輯會被立即撤銷。對於許多條目來說,如果不先去討論頁面並請求許可,幾乎不可能進行任何修改。

維基百科平台早期就湧現出了一些新的質量把關人。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他們是憑藉著堅持不懈、精湛的維基代碼編寫能力、對平台的深入了解以及對平台文化的敏銳洞察。在一段時間內,這反而提升了平台的信譽度。隨著維基百科概念驗證的日益清晰可見,其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名也越來越高。在某個不確定的時刻,批評的聲音漸漸平息,維基百科最終取得了成功。

那麼,維基百科早期的擁護者們的觀點正確嗎?自發演化模型真的比舊的自上而下系統產生了更好的結果嗎?在很多方面,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其它方面,答案是否定的。維基百科標榜其眾包可信度,稱「這是社群共同認定的真理」,但同時,這也催生了一種新的意見寡頭政治,其弊端甚至比它所取代的舊體系有過之而無不及。

維基百科平台從一開始就針對特定目標。主題是科學,尤其是全球暖化。維基百科創始人之一的Larry Sanger注意到,這種情況很早就出現了。一些資料來源被認為不可接受,而另一些則被推崇為極佳的引用來源。這個主題尤其容易陷入認識論俘獲的困境。資助流向了那些鼓吹傳統敘事的人,這些人得以在主流期刊上發表文章,而異議者則被排擠,甚至被逐出專業學會。維基百科完美地體現了同樣的問題。

維基百科的初衷是允許眾包打破傳統的訊息壟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壟斷集團卻不斷重組。

至少在傳統的百科全書中,讀者知道詞條作者和編輯的姓名。他們會在自己撰寫的內容上署名。而維基百科中,85%的最有影響力的編輯卻完全匿名。這最終釀成了嚴重的問題。它使得強大的行業、外國政府、幕後黑手以及任何在某個話題上擁有最大利益的人能夠控制輿論,同時壓制異議。

隨著政治局勢日益緊張,維基百科總體上也步了主流媒體的後塵,在任何涉及政治觀點的議題上都始終秉持著主流的中間偏左立場。2016年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整個平台都被隨之而來的仇恨浪潮所席捲。編輯們為了維護所謂的「平衡」(balance),列出了可信和不可信的來源清單,禁止引用任何右翼媒體。事實上,所謂的「平衡」早已蕩然無存。

而數年前的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疫情則證明,一切都為時已晚,無可挽回。維基百科上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斥著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的宣傳,就連關於口罩的文章也充斥著荒謬至極的說法。關於新冠疫苗的文章簡直像是疫苗行業寫的,而且很可能就是他們寫的。如果讀者想尋找一些客觀的訊息,比如一些關於如何應對呼吸道感染的常識,那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在我們生命中最嚴重的危機時刻,這個維基百科平台已被徹底掌控。它比舊百科全書還要糟糕得多,後者至少還能保存關於自然免疫、療法或過去應對疫情策略的已知訊息。維基百科的更新速度之快,以至於它會被實時編輯,刪除既定的知識,代之以當天早上由工業官僚們炮製出來的各種喧囂。這不是數字烏托邦(digital utopia);這是英國作家佐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03—1950年)在名著《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8年)描述的審查世界變成了現實。

維基百科的崛起令人矚目、不可思議,也堪稱輝煌。它的衰落同樣令人失望、同樣在意料之中,也同樣黯然失色。它的發展過程還具有典型意義。所有主流訊息平台都未能兌現其當初的承諾,實現思想的解放,反而淪為宣傳者和審查者的幫兇,服務的對象包括微軟(Microsoft)、Google、Facebook,甚至亞馬遜(Amazon)等。訊息革命逐漸演變成鞏固社團主義國家體制的工具。

維基百科的背叛悲劇性地提醒了我們,沒有任何技術能夠完全免受腐蝕,沒有任何方法能夠免遭濫用,也沒有任何平台能夠永久免受控制。事實上,一個機構獲得的信譽越多,獲得的信任就越多,就越容易吸引那些會顛覆其宗旨、推行其自身議程的別有用心者。

我上面提到的情況已不再是秘密。如今大多數人都了解維基百科存在偏見。普通用戶早就放棄了挽救它的想法。你可能花半天時間做了一個小小的編輯,卻發現它被那些把守著每一個哪怕只有一點點爭議的條目的匿名編輯寡頭們推翻了。它非但沒有拓寬和包容不同的聲音,反而縮小了範圍,排斥了更多聲音。

幸運的是,科技的車輪仍在滾滾向前。人工智能在新冠疫情後期蓬勃發展,至少有一間公司致力於提供最佳工具,以延續訊息民主化的夢想,那就是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xAI公司。該公司開發的「酷基百科」(Grokipedia)是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線上開放式百科全書,於今年10月27日正式上線,即使在其最初版本中,在訊息來源的平衡性和廣度方面也已遠超維基百科。事實證明,人工智能在幫助我們接近真相方面,比那些匿名寡頭做得要好得多。

歡迎來到後維基百科時代!曾經的維基百科時代雖然短暫,但確實精彩。我們為它的消亡和更優秀的替代品歡呼!

本文刊自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網站。#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tucker@brownstone.org。

原文:The Rise and Fall of Wikipedi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