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央銀行(ECB)周二(11月11日)發表的一份重量級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商品以超低價格湧入歐洲市場的主要原因,是國內需求持續疲弱和製造業產能過剩,而非外界普遍認為的美國關稅導致貿易轉移。

歐盟正面臨巨大壓力,需對來自中國的進口激增採取行動。對此,歐洲央行周二在這篇題為「中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為何出口激增而進口停滯不前」的報告中論證,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增長早於美中最近的貿易緊張局勢,是源於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周期與結構疊加:進口需求持續低迷

歐洲央行指出,當前中國出口強勁而進口停滯的趨勢,可以追溯到2021年,體現了「出口與進口」動態明顯脫鉤。

進口低迷的原因主要來自三方面:

房地產低迷:

始於2021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下行,抑制了對進口密集型領域(如房地產投資)的需求,同時也侵蝕了家庭資產負債表,限制了消費意願。

「中國製造2025」:

中共的「中國製造2025」等結構性政策,旨在掌控全球關鍵產業鏈。這些政策雖然在特定環節上減少了中方對外國中間產品和技術投入的依賴,但其導致的大規模產能過剩,正是驅使廉價商品氾濫全世界的深層結構性因素,同時也使進口需求持續削弱。

保護主義影響:

報告指出,中方對外國商品的非關稅壁壘,如對外企投資和技術標準上的長期歧視,對進口有抑制作用,並觀察到來自歐盟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進口明顯下降。此外,中共近年來對稀土等關鍵原材料實施的出口管制,雖然性質不同,卻直接威脅到歐洲產業鏈的穩定性。

價格戰與「剩餘排解」

與進口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出口自疫情後持續強勁,背後的推力正是國內過剩產能的「排解」:

中共指令性投資失衡:

在消費需求被壓抑的環境下,中共指令下的製造業投資仍然大規模擴張,這種供應側傾斜的政策失誤操作,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價格戰:

報告指出,為消化過剩產能,企業被迫陷入價格戰,導致出口價格自2023年年中以來持續下降,這也是中國商品獲得競爭力的關鍵。

剩餘排解:

歐洲央行引用此理論來解釋當前趨勢。當國內需求下降時,固定投資產生的過剩產能無法被國內市場吸收,企業就會將銷售轉向國外市場,即使犧牲利潤率甚至承受短期虧損。報告觀察到,在國內銷售表現不佳的行業(如汽車和鋼鐵),出口增幅最大。

結論與歐盟回應

歐洲央行總結稱,國內需求疲弱是解釋中國對歐洲出口強勁原因的「缺失環節」,其影響遠大於貿易轉移。

報告指出,中國國內銷售的月均價值是出口總額的四倍,是向美國出口的28倍以上。這意味著即使只有一小部份未能被國內吸收的商品轉向國外,也足以對全球和歐洲市場造成巨大衝擊,預示著歐洲企業將面臨長期且不斷加劇的競爭壓力。

儘管面臨結構性長期挑戰,歐盟高層已明確表態將採取行動。歐盟委員會在今年已啟動了針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並已徵收臨時關稅。

德國央行行長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等歐盟核心決策者也已公開呼籲,歐洲必須採取「更具進攻性的方式」打出歐洲牌,利用其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優勢,積極保護本土產業,避免淪為中國過剩產能的傾銷地。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