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大連十里堡村民近日向《大紀元》透露,近年來多次在附近山上發現疑似人體骨頭與殘骸,並傳出兒童失蹤。當地報警無果已成常態。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中國器官移植流程中的黑箱操作。昆明日報網站11月6日報道,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30多個科室、100多名醫護人員在同一天開展了31台人體器官與組織獲取和移植手術。報道稱,兩名來自楚雄的器官捐獻者捐出多枚器官與組織,醫院北院區肝膽胰外科主任趙英鵬表示,手術將持續至深夜。
對此,有海外人士質疑該醫院僅稱器官來自「兩名捐獻者」,未披露姓名與登記來源,引發醫學界與輿論質疑。有醫師在網絡留言:「一天三十多台手術,僅兩名捐獻者,如何匹配?」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十里堡地區居民則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不透明」的現實。喜歡攀登的趙先生11月10日輾轉告訴大紀元記者,今年春天,他驅車在50公里外的一座山上探險,發現疑似不明屍體殘骸。他說:「我當時下車找地方上廁所,走進樹林,看見有兩根骨頭,還有一個黑色膠袋在旁邊,骨頭好像被動物啃過,還有一塊很髒的布,我懷疑是人的遺骨。」
記者追問趙先生有無報警,趙先生回覆稱「沒有」,他解釋:「我們經常在山上發現這種很像遺骨的不明物體,報警也沒人理。我們懷疑是醫院還是實驗室扔出來的,可他們應該集中處理,為甚麼丟在山上?」
居民屢見疑似遺骸 報警無果成常態
趙先生說,有人在其它山上也發現過被拋棄的這類不明殘骸,但派出所「從不管這種事」,時間久了居民們只叮囑孩子不要靠近。
多名受訪者提到,大連早年曾存在一家「人體加工廠」,外界長期指其與遺體塑化及器官來源有關。公開資料顯示,德籍學者馮·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於1999年在大連設立生物塑化公司,從事人體標本製作,該公司後因政策調整於2012年前後關閉。
此後,多家外媒報道,廠內曾僱用醫學院畢業人員,負責對遺體進行化學處理與塑化。另據《大紀元》網站10年前報道,一名自稱曾在廠內工作的朝鮮族男子李先生在韓國受訪時指稱,該廠與時任中共大連市委書記薄熙來及其妻薄谷開來有關聯,遺體來源存在異常。上述說法未獲中共官方證實。
有關大連地區遺體加工與器官移植的爭議,此前亦出現在國際人權機構的文件中。2021年6月,聯合國人權辦公室人權專家就中國有關器官摘取的指控發出聲明表示,器官獲取渠道的透明度與被捐獻者自願性存在質疑。中共政府對此類指控曾表示不同意。
大連市甘井子區另一位居民金先生接受記者查詢時回憶,前年有孩子上山採蘑菇,也發現疑似人的骨頭。「我們這裏常聽說孩子丟了,有的是十幾歲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跟著外婆姥爺住。」他說,地方媒體從未報道過失蹤情況,「說了也沒用」。
記者就此致電大連市甘井子區政府辦公室和甘井子區大連灣街道社會治理辦公室的電話,但都無人接聽。十里堡鎮政府一名工作人員稱「不清楚相關情況」,派出所值班人員回覆稱「沒有接到報警記錄」。
器官移植的來源問題在中國長期模糊
雲南昆明醫院一天完成31台器官移植事件經報道後,相關部門僅稱「依法開展移植工作」,未回應來源問題。外界關注焦點逐漸轉向制度層面。
在大陸基層,民眾對制度的信任正在崩塌。大連郊區居民的敘述與昆明移植手術的消息,前者暴露遺體管理的失序,後者顯示器官分配的黑箱操作。兩個看似無關的事件,共同指向同一問題,器官與屍體之間的界限在制度內變得模糊。
醫療黑箱折射制度信任危機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下屬醫學倫理與法律學系一名退休學者對記者說:「當遺體被視作資源而非生命遺留,整個黑箱操作制度就已偏離人道底線。」
他說:「器官移植的黑箱化,不僅暴露醫療體系的倫理真空,也映照出制度性的不作為。當監管機構選擇以『安全』為名鞏固控制,而非建立公開與可驗證的追蹤機制,透明就成了最先被犧牲的原則。」
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器官移植的最大問題而於透明度。若無公開的來源檔案、第三方審核機制與社會監督,任何「創舉式移植」都難逃信任危機。
#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