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人形機械人在中國似乎很熱,幾乎每一家人形機械人公司都在「秀肌肉」:打拳、跳舞、疊衣服、擦桌子……各種演示影片輪番登場。不過投行高盛近日發布的中國人形機械人調研報告揭示了行業真實處境:企業訂單荒的同時,仍推進產能擴張,引發外界對未來「內卷式」產能過剩的擔憂。
高盛:中國人形機械人公司沒有實質性訂單
近日高盛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人形機械人供應鏈的實地調研報告,在資本市場悄然流傳,引發Wind機械人概念指數和人形機械人概念指數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11月7日、10日、11日,機械人概念指數分別跌1.15%、0.32%、0.24%,人形機械人概念指數分別跌1.36%、1.23%、0.44%。
高盛在報告中指出,所調研的九家產業鏈公司,尚無任何一家證實獲得確定性大額訂單,也未能提供清晰的量產時間表。
11月12日高盛中國工業科技研究主管杜茜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做了詳細解釋。她說,目前供應鏈還沒有出現實質性的訂單,主要原因是人形機械人的訂單量規模尚未形成。「以工業級人形機械人為例,我們認為需要達到萬台以上級別的量,才能形成一定體量的供應鏈體系,如果只是幾百或者一兩千台的散單,支撐不起整個供應鏈的發展。」
《經濟觀察報》的近日報道佐證了中國企業沒有實質性訂單的說法。有些訂單來自股東企業或集團企業的關聯方,或以框架協議形式簽署,缺乏具體的交付計劃與節奏。這些跡象共同指向一個現實:當前人形機械人的產業化進程,仍以供給驅動為主,真實需求尚未廣泛建立。
高盛的這次覆蓋人形機械人全產業鏈的調研發生在11月3日至6日,集中走訪了三花智控、拓普集團、榮泰健康、雙環傳動、敏實集團、均勝電子、兆威機電等九家重點公司。
從應用場景上看,機械人可分為工業機械人、服務機械人和人形機械人三類。工業機械人專注於汽車焊接、晶片封裝等高強度、高重複、高精度任務;服務機械人則更多是在酒店送餐、家庭清潔等垂直領域發揮作用;人形機械人則更像「多面手」,既能適應家庭、工廠等非結構化環境,也能照顧老人、協助救災等。
界面新聞周二(11日)報道,從三花智控、拓普集團、均勝電子、貝斯特、浙江榮泰、雙林股份等公司得到的訊息,也證實了高盛報告中的內容。從實際訂單落地情況來看,有公司稱已有產品落地,也有公司正在給客戶送樣、與國內外客戶接觸,但多表示「沒有大單」或「等待北美大客戶需求」。
有機械人專家指出,「上市公司有藉機械人概念提升股票估值的需求」,「所謂的『量產』多為小批量示範項目,而非市場驅動的真實需求。」
技術樽頸未突破 人形機械人仍處實驗室階段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突破主要集中在運動控制,但決定其價值的通用人工智能(環境感知、決策)仍是巨大樽頸。現在還是行業技術探索早期,大致處於實驗室階段,行業遠未到達大規模發展的臨界點。
《證券時報》今年7月報道,人形機械人產業仍處於「從0到1」的研發階段,距離真正的產業落地還有頗長距離。因此,A股目前沒有主業是人形機械人本體研發及製造的公司。
在輝達公司今年7月主辦的全球性技術會議(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教授Pieter Abbeel表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真正的人形機械人。
市場前景不明 中國企業豪賭人形機械人產業
雖然這些人形機械人公司尚未有大規模訂單,但大部份企業正推進國內和海外產能擴張。高盛報告顯示,泰國成為首選地,墨西哥亦有布局。各公司目前的年產能規劃從10萬台到100萬台(機械人等效單位)不等。對比高盛對2035年全球出貨量138萬台的預測,明顯過於樂觀。
根據市場流傳出的內容,拓普集團計劃在泰國、墨西哥和美國建立人形機械人相關產線,泰國工廠設計年產能高達100萬台,總投資額預計在70億~80億元。
三花智控在泰國購買了約20萬平方米土地,專項用於人形機械人執行器組裝。目前公司已啟動泰國基地產能用於人形機械人。此外,敏實集團已完成年產能1萬套的頭部與面部總成生產線建設,預計2026年一季度實現量產。
雙林股份預計到2025年底將行星滾柱絲槓產能擴大到30萬套,以滿足海內外客戶需求。
高盛報告這一調研發現直接觸及了資本市場最為敏感的神經——業績兌現的能見度。在需求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如此激進的產能布局是否會演變為一場「內卷式」的產能過剩?
界面新聞上述報道稱,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受訪指出,核心的「機械人智能」樽頸未突破,提前規劃的產能必然會產生嚴重過剩,許多創業項目將來會面臨激烈的行業淘汰洗牌。高昂成本與有限功能使其投資回報率存疑,商業化閉環尚未形成。「市場情緒存在明顯過熱,將技術里程碑誤讀為商業成熟度。」
同花順資料顯示,A股機械人概念一共有947家上市公司,人形機械人概念公司則一共有252家。在2025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上,網易科技與引數機械人創始人兼CEO王潛表示,以手機和汽車行業發展歷程為例,現在手機市場就只剩下六七家主機廠,汽車市場還有幾十家,機械人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全球市場最終會收縮到一二十家的主機廠。#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