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貿發局委託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進行的最新研究指出,香港在全球及區域供應鏈重組中地位持續上升,並在地緣政治緊張與貿易政策調整的背景下,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

研究負責人、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表示,全球企業正加速推行「回岸生產」、 「近岸外判」及建立後備供應路線等策略,以提升供應鏈韌性並推動區域化;在「中國+1」模式下,企業將部份生產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及墨西哥等地,但粵港澳大灣區仍因供應商網絡高度集中而具不可替代性。即使中美關係緊張,美國企業仍深度參與中國市場,近期輝達、蘋果等巨企在內地的大型投資更反映中國及區域供應鏈的長期重要地位。

新關稅措施及特朗普總統貿易政策調整,使部份國家在對美出口時取得比較優勢。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最新中美貿易協議下,中國於2025年11月至2026年11月期間對美出口僅被徵收 20%關稅,使中國供應商在與東南亞競爭時維持相若起點,並相較其他高關稅國家更具優勢。

她指出,內地企業並未因較低關稅而放慢部署,反而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以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樞紐;在區域經濟融合及新一代供應鏈網絡推動下,香港在供應鏈轉型中的角色正變得更加重要。

研究亦以電動車產業為例指出,香港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已發揮關鍵樞紐作用;隨著內地車企及其國際夥伴加快在東南亞擴大電動車與電池生產,香港憑藉投資與金融中心優勢,有效引導資金流向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市場,越來越多內地企業亦以香港作為區域項目支援平台。

范婉兒表示,香港兼具「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雙重角色,是內地企業「出海」及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和亞洲供應鏈的關鍵門戶,截至2024年6月已有1,390家美國企業進駐香港。@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