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陸多地出現地方國資平台集中出售房產的現象,北京、廣州、山東等地的產權交易中心陸續掛出數百套房產轉讓資訊。房地產市場從過去的「資產增值」快速轉入「保本退出」階段,也暴露出地方國資背後的資金緊張。
近日多地國資密集掛牌出售房產,引發外界關注。
在四川,西昌市房地產事務中心近日委託四川公信拍賣有限責任公司,計劃對144套「經濟適用房」進行網上公開拍賣。官方資訊顯示,這批房源「價格適中、略低於市場」,可線下看房,並支持「銀行75%按揭貸款」。
在福建,11月5日福州市公共資源交易網公告,長樂區領航土地房屋開發有限公司將於11月21日公開拍賣51套商品房,房源總價44.7萬至153.6萬元不等,平均單價11,041元/平方米。
更早前,福州市土地發展中心亦公告擬轉讓其持有的302套住宅,全部為空置房源,已辦理產權證,平均單價約20,078元/平方米。
在北京,北京產權交易所資訊顯示,隸屬西城區國資委的天恆集團近期掛牌111套房產,分布於西城、海澱、朝陽、房山等區,轉讓底價從106萬元至1397萬元不等,總底價逾3.3億元。
此外,廣州、煙台、淄博等地也出現國資平台大規模掛牌出售房產、商舖與車位的情況,涉及廣州機場建設投資集團、廣州地鐵集團等多家地方國企。
地方國資為何扎堆「賣房」?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告訴第一財經,部份經濟適用房或銷售型保障房在分配進度上較慢,導致國有開發企業資金長期被佔用。為緩解資金壓力,地方國資傾向通過公開拍賣來回收現金流。
他指出,在當前市場下行環境下,地方國資長期持有保障性租賃住房收益過低,而管理成本較高,進一步推動其加快處置存量資產。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每日財經分析,地方國資集中「賣樓」主要是為了緩解流動性壓力。房地產市場下行、地方財政緊張與城投平台「化債」任務疊加,使得短期償債壓力驟增。「出售存量房產可以迅速回籠資金,用於兌付到期債務或保障基建、民生項目支出。」
《北風窗》的一篇文章則指出,目前「最猛的賣家不是開發商,而是地方國企與城投公司。他們賣的不是自建樓盤,而是自己持有的一套套房子——清倉式出貨不是為了賺差價,而是為了自救。」#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