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華人廟宇委員會合辦的「2025年廟宇文化節」將於下月舉行,今屆文化節以「廟宇漫遊」為主題,希望弘揚廟宇作為承載深厚歷史與建築美學的文化瑰寶,加深市民對本地廟宇的認識,包括6間法定古蹟、兩間一級歷史建築。活動費用全免,市民可漫遊全港「打卡」儲分換領精美禮品。
華人廟宇委員會今日(19日)在沙田車公廟召開記者會介紹,一連兩日的「廟宇文化節」將於12月13至14日(星期六、日)在大圍翠田街足球場(沙田車公廟外)舉行。
活動包括皮影戲、特色造紙、陶瓷廣彩、兒童粵劇妝服體驗及手工潑浪鼓等工作坊;由多間學校及團體提供的不同中國文化表演;由不同地區學生設計的攤位遊戲,以8間精選廟宇為主題;設有4場沙田車公廟導賞,讓市民深入認識廟宇文化,另設傷健共融專場,適合不同人士的需要。市民參與不同環節的活動,可獲取廟宇文創紀念品。工作坊及導賞需報名預約。
主辦單位強調,廟宇不僅是善信祈福之地,更是社區文化的中心,見證地方變遷與發展。大會今年特別推出手機應用程式,鼓勵大眾走進遍布港九新界離島的廟宇,發掘它們獨特的建築風格、歷史故事及社區聯繫,展開一趟文化深度遊。文化節前已開展「廟宇漫遊文化之旅」,聚焦其中6間法定古蹟及兩間一級歷史建築。
在記者會上,香港城藝工作室創辦人翟月分享非物資文化遺產「盒子燈」的製作;香港傳統技藝拓展協會會長胡敬清和秘書長巫蓉香則介紹並示範傳統皮影戲;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前館長鄒興華教授分享廟宇導賞及訓練「學生大使」的心得。記者會之後,鄒興華為傳媒提供廟宇導賞體驗,講解車公廟的歷史與建築特色。
本次文化節聚焦8間精選廟宇,包括6間法定古蹟及兩間一級歷史建築:
1. 大坑蓮花宮
位於香港島大坑,約建於(1863年)。其建築風格獨特, 前殿建於平台上,後殿則部份建於巨石之上,以石柱支撐。廟宇與大坑舞火龍的傳統有密切關係,為法定古蹟。
2. 鴨脷洲洪聖古廟
約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為法定古蹟。此廟至今仍保留臨海而建的傳統漁村廟宇特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廟前一對被稱為「定海神針」的龍柱,傳說能抵擋海灣對岸的煞氣,守護著整個社區。
3. 九龍城侯王古廟
約建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或之前,為法定古蹟。此廟為紀念南宋末年護送宋帝南逃的忠臣楊亮節而建。廟內保存了極為罕見的「一筆鶴」石刻、古鐘等珍貴文物, 讓訪客能追溯宋末歷史,並見證九龍城的變遷。
4. 大澳楊侯古廟
始建年份不詳,估計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或更早建成,為法定古蹟。廟宇主祀的「侯王」身份眾說紛紜, 一說為南宋功臣楊亮節。此廟是大澳端午龍舟遊涌的重要地點。
5. 灣仔玉虛宮(北帝廟)
建於1863年,是灣仔區重要歷史地標,亦是港島區規模最大的北帝廟,廟內保留了大量清朝的建築結構與工藝,如石灣陶塑、花崗石柱等,為法定古蹟。
6. 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
俗稱「大廟」,位處佛堂門,據考證始建於南宋時期(1240-1250年),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天后廟之一,為法定古蹟。廟外保留了南宋時期的紀年石刻。
7. 紅磡觀音廟
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為一級歷史建築。以每年正月廿六的「觀音開庫」盛會而聞名,吸引大批善信前來 「借庫」,祈求財運亨通。廟宇在二戰期間曾奇蹟地在轟炸中屹立不倒,更添傳奇色彩。
8. 長洲玉虛宮(北帝廟)
建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為一級歷史建築。此廟是長洲太平清醮祭祀活動的核心場所。廟中藏有兩件重要文物:一把據稱於宋代鑄造的鐵劍,以及一張19世紀的鑾輿。@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