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日司局長級磋商在北京舉行,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表態展開交鋒,但未能彌合分歧。專家分析認為,這是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最嚴重的衝突,此次外交風波開啟了國際社會與中共交往的新模式,並揭示了中日衝突背後的深層結構性矛盾。

中日對話陷僵局

據日本共同社和日經中文網報道,11月18日,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劉勁松舉行司長級對話。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此前在國會答辯時表示,若台灣發生突發事態並伴隨武力衝突,可能構成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中方在此次雙邊對話中再次要求日方撤回該表態。

報道稱,日方無意撤回表態,雙方分歧難以彌合。對話結束後,有記者詢問劉勁松對對話是否滿意,他直言「當然不滿意」,並用「嚴峻」表達了對話氛圍。當天,劉勁松身著中山裝,胸前佩戴國徽標誌。

央視等中共官方媒體重點報道了金井正彰一行離開中國外交部時的畫面。影片顯示,劉勁松在門口與金井正彰短暫交談,劉勁松雙手插兜,側目看著金井正彰,而金井正彰則低頭側耳聆聽翻譯講話。許多中國網民將此解讀為中方「氣勢」的展現。

日本政府指責中方未與日方協調就發布相關畫面,並就此事對華提出交涉。

日媒認為,圍繞高市早苗國會答辯引發的緊張局勢預計將長期化。日中兩國的政治、經濟關係乃至民間交流均受到衝擊,能否通過對話打破僵局成為焦點。

中日最嚴重衝突 專家:開啟「互亮底線」交往模式

時事評論員文昭在「文昭談古論今」節目中分析認為,這可以說是1972年中日建交以來最嚴重的衝突,因為雙方最高層都在第一時間針鋒相對。據其分析,習近平親自指揮部署,要求日本必須收回高市早苗的言論。但這種強硬態度迫使日本也亮明底線——政府如果收回言論、道歉,國家安全的基本立場就會動搖,這是退無可退的。

他指出,這一輪外交對抗開啟了國際社會與中共交往的新模式:「互亮底線」——你亮你的底線,我亮我的底線。金井正彰此次來北京並非道歉,反而態度強硬,重申了日本立場:不撤回高市早苗的言論,但對中國的立場也表示理解。簡言之:你要表達不滿是你的權利,但我沒有講錯話,不會收回,也不會道歉。

文昭進一步解釋,中共的「一中原則」在外交實踐中更像是一種情緒施壓機制:只要觸及這條紅線,就會表現出強烈反應,期待對方安撫。應對這種模式最有效的方式是堅持原則立場,不被情緒左右。

他分析,台灣問題源於中共對台灣存在的強烈憂慮。台灣的存在,意味著有一個不同政治制度的中國存在,這對中共構成意識形態挑戰。如果中共控制台灣,對日本生存和獨立的影響將是立竿見影的。因此高市早苗才表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這構成日本的「存立危機事態」。這一表態反映了日本基於地緣戰略的現實考慮。

日本首相拒絕收回言論 中方多方面施壓

此次中日外交風波的直接起因是高市早苗於11月7日在國會答辯時就台灣突發事態的表態。她表明,自己的發言基於歷代內閣立場,不會撤回。

在此之前,中共駐大阪總領事館領事薛劍曾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暗示「斬首」高市早苗,引發外交爭議。在高市早苗拒絕撤回言論後,中共官方媒體也連發評論,措辭激烈,被外界稱為「潑婦罵街」式的反應。

與外交交鋒同步,中方在黃海的軍事演習從原定的11月17日至19日突然延長至25日。中共軍方也發出了「戰備升級」等表態。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1月19日在記者會上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中方已經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但她說,在當前的局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出口到中國,也不會有市場。她還指責日方未能提供所承諾的技術資料。

在高市早苗任職首相前夕,中共放開了日本水產品的進口。中共當局在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處理水排海後,於2023年8月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

11月20日,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再次要求日方收回涉台言論。

文昭指出,中共採取的施壓手段包括發出外遊警告、恢復水產品禁令、擱置牛肉進口談判等,但這些經濟手段連台灣都未能使其改變立場,更難以對經濟總量和人口遠超台灣的日本產生決定性影響。這些措施反而可能促使日本更加感到供應鏈重構的必要性,仿傚台灣與中國拉開經濟距離。

美國表態支持日本立場

共同社報道,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11月20日就中方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一事表示:「這是中國(中共)典型的經濟施壓。我支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和漁業人士。」他與外相茂木敏充在外務省會談後接受媒體採訪時作出上述表示。

格拉斯在會談中表示,美國將參與包括尖閣諸島(中方稱釣魚台)在內的日本防衛,「日美同盟不會動搖」。

關於中共針對高市涉台的國會答辯所採取的對抗措施,格拉斯批評稱這是「損害地區的穩定」。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