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股價在兩個月內大幅下跌,跌勢約34.7%,市值蒸發超過5,300億港元。與此同時,公司推出的電動汽車業務尤其受到安全問題、工廠產能延誤、上游成本上升等多重利空衝擊。
據第一財經報道,自9月25日至11月19日收盤,小米股價跌幅已達34.7%,市值蒸發超過5,300億港元。這一縮水規模超出同期蔚來、理想、小鵬和零跑等電動車企的市值總和(約5,000億港元)。
小米股價較6月27日年內高點61.45港元,截至11月19日收盤已累計跌幅約36.83%。
9月25日發布17系列等新品,翌日股價插水,單日跌幅達8.07%,10月單月市值蒸發逾2,800億港元,為公司歷史上最大單月跌幅。
小米股價下跌主要原因包括電動車今年屢傳事故。2025年3月,一輛SU7在高速公路事故中造成三人死亡;10月,成都又發生一宗SU7起火事故,車主被困車內無法打開車門。
公司於9月宣布召回116,887輛SU7標準版,原因是其L2級高速輔助駕駛系統在極端場景下可能識別/響應不足。
工廠建設和生產進度落後也是股價下跌原因之一。原計劃二期工廠投產後年產能提升至30萬輛,但產能爬坡時間延後。據報10月交付量僅約4萬多輛,與9月幾乎持平。
另外,上游成本壓力增大。包括記憶體晶片漲價等使得盈利空間被壓縮。投行高盛於11月1日將小米目標價下調超10%。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令市場對小米新能源汽車業務及其整體增長預期轉為謹慎。
小米作為智能手機及消費電子起家的科技巨頭,自2024年啟動汽車業務以來,迅速進入電動車市場。其SU7被視為旗艦車型。然而,隨著國內EV競爭加劇,安全事件、召回與生產延遲成為很多新進入者必須面對的「成長痛」。對小米而言,手機業務盈利模式明確,而車企則需長周期投資,成本重、風險高。
當前全球記憶體晶片、功率器件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上漲,再加上新能源車生產中對軟件、感應器、自動駕駛系統依賴加深,使得車企毛利受壓。對於剛剛轉型造車的公司,承受的外部環境壓力尤為明顯。#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