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下旬,颱風「韋帕」肆虐本港,位於元朗新田的休閒農場信芯園受到重創,農場主梁日信沒有從此低落,反而重新收拾,繼續播下向日葵種子,皇天不負苦心人,在本月下旬,新的太陽花又再次盛放。梁日信表示,社會雖然步入經濟轉型,但是他會用更多正面思維去面對每一日的新挑戰。

梁日信指,他已經在香港捱近半個世紀,慶幸始終有一班很欣賞他的客戶以及市民,鼓勵他、給他正能量,讓他堅持守業。「我最大的動力就是他們(支持者)對我的支持。」梁風趣地說,「就如同我每次見到你們進來,你不介意的話,請你吃碗麵算數啦。沒有甚麼招呼你們,呵呵。」

梁日信亦談到從祖宗汲取到的堅毅精神,「失敗了,儘量爬起身來,在那裏跌倒了,在那裏爬起來,不要就這樣消沉下去。」他說:「當我們在低谷的時候,不要以為沉落到絕路,其實絕處是會逢生的,有危亦都有機。」他認為再艱難的日子已捱過,「我曾經去到很低谷,曾經種過一百幾十萬元(的花),一夜之間一場雨都沒了。」

但他用積極心理面對,不恐懼亦不逃避。他說:「就算大風大浪擊垮你,這次擊垮你,水淹了你,下一次自己能夠做到多少是多少,盡力,明天是會更好,自己積極努力去面對,不要望天打掛,怨天怨地。」

梁日信亦勉勵港人,不應有一種悲觀心態,有些人會認為「沒得救啦,香港會死」。但他立即糾正:「香港是不會死的,因為我們的祖宗,他們是積極努力捱了幾十年,根基打得好好的。」「用一種積極心態向上爬回來,是好重要的,就算天跌下來,我們都要努力,好似攀石牆那樣,不要跌一次下來就氣餒。」梁日信說。

今年7月下旬,原本準備好一大批太陽花迎接暑假,不幸颱風韋帕重創信芯園。(信芯園農莊Facebook圖片)
今年7月下旬,原本準備好一大批太陽花迎接暑假,不幸颱風韋帕重創信芯園。(信芯園農莊Facebook圖片)

今年7月下旬,颱風韋帕重創信芯園。(信芯園農莊Facebook圖片)
今年7月下旬,颱風韋帕重創信芯園。(信芯園農莊Facebook圖片)

內心有掙扎 但仍存感恩之心

梁日信說,很感恩得到各大傳媒對他的正面報道,雖然因為新田科技城發展規劃,所以農莊所在位置亦面臨收地,能夠前行多遠,也是未知。他希望有關方面,若然真是要收地,不應逐塊逐塊地收。「那我有個心理準備,我帶同我的家眷和小動物呀,有計劃地遷移。」梁日信感慨地說。

梁日信感謝地政總署給了他時間表,讓他有心理準備,搬走及尋覓新園,他坦言可能會南移,繼續農耕。如果找到適合地方,他亦希望將耕種出來的農產品作原料,生產健康飲品。他說:「因為國內好容易(創業),在香港你要創業比較困難,尤其是對年青人一輩來講,因為他們缺乏支援和經驗各方面,資金各方面會難一些,但我們做了幾十年,甚麼大風大浪都見過了,如果能夠有機會給我試,我一定會試一試。」

「無處不旅遊」應做得更深入

「無處不旅遊」是一個港府推動旅遊發展的理念,旨在將香港從傳統的「食買玩」轉型,強調旅客可以探索香港的每一個角落,包括生態、文化、郊野等多元化的旅遊體驗。這意味著旅遊業不再侷限於少數景點,而是鼓勵遊客深入城市的每個區域,體驗香港的真實樣貌。 

梁日信希望當局,應將休閒農業做得更深入,對「無處不旅遊」有幫助。他指香港農業雖然好渺小,但是畢竟有香港特色。

他亦建議當局在旺角規劃本地花農使用的長期批售市場,例如一天幾小時在旺角花墟附近行人道上設立臨時的天光墟,讓遊客體驗本地花農的成果。

種太陽花的因由

被問到為何不種貴價花而選擇種太陽花,梁日信說:「錢只能滿足我們一個人的虛榮、奢侈心,但是你能種出的花,是讓每個香港人都喜歡的,一家大小都會展示那種開心、給你歡欣笑容,這種成就是金錢不能給到的滿足感。」梁笑言,看到一張張笑臉令他更加開心,「這種開心比金錢更重要。」「我要大家一起,聽到你們的歡笑聲、和諧,你們的歡笑聲就是我的成就感。」他說,「小學生、還有幼兒班那些弱勢社群,我們都不收他們入場費的,我認為我自己喜歡這種生活。」

對今年最後一次種太陽花的成果,梁日信盼望通過傳媒宣傳,可留下美好相片和記憶,他說:「有一年就種一年,用一種很平庸、樂觀的心態去做。」@

信芯園在本年多次颱風後,重新開放給市民觀賞。(吳銳略/大紀元)
信芯園在本年多次颱風後,重新開放給市民觀賞。(吳銳略/大紀元)

元朗信芯園農莊太陽花盛放,圖中為花農梁日信。(吳銳略/大紀元)
元朗信芯園農莊太陽花盛放,圖中為花農梁日信。(吳銳略/大紀元)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