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人數持續攀升,社區組織協會與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合作進行《SEN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中期研究,結果顯示「人本支援」模式能有效彌補「校本支援」的不足,為基層SEN學童及其家庭帶來顯著的正面改變。研究團隊呼籲政府積極考慮推行「人本支援」模式,並加強現有的「校本支援」系統。
研究團隊今日(6日)召開記者會發表研究報告,稱2023/24年度全港官立或資助學校的學齡兒童約有51萬人,當中診斷為SEN學生的比例高達12.6%,人數達6.4萬人,並持續上升。
去年7月起,社協推行為期半年的《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每月向參與SEN兒童家庭提供1,500元資助,讓他們在社區中尋找私營服務,包括學習能力提升的補習項目、潛能發展的興趣班以及針對SEN兒童需要的治療和訓練服務。社協與聖方濟各大學合作進行追蹤研究,採用量性及質性混合研究方法,分4階段收集數據。
量性問卷分析結果顯示,受惠家庭普遍對現時接受的服務表示不滿,尤其在服務銜接方面,高達86%的家長表示「不滿意」或「極度不滿意」。家長認為子女最需要的支援服務包括學業支援、社交及情感表達,以及興趣與潛能發展。1,500元資助的主要用途亦集中於生活開支、學童的學業支援以及興趣發展相關項目。
團體透過對13名SEN個案的研究,發現了「校本支援」的侷限性。儘管學校為SEN學生提供學業支援,但往往未能針對個別SEN兒童的特殊需要進行輔導;學校提供的功輔班往往師生比例過高(如1對10),難以發揮實質作用,部份學校甚至沒有提供任何學業支援。雖然學校提供多項SEN支援措施,如課託、社交/情緒小組、言語治療訓練等,但是這些措施往往欠缺針對性或服務次數有限,難以看到持續成效。
相較於學前支援服務規定每名學生每年享有60小時的標準化專業服務,並由社工、言語治療師、教育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根據兒童的發展性評估報告提供相應服務。學齡SEN兒童的「校本支援」僅由學校社工開展,通常短期進行或頻率偏低,難以持續,加上名額限制,並非所有SEN兒童都能受惠。
倡「人本支援」
研究結果顯示,「人本支援」模式能有效彌補「校本支援」的不足。透過提供額外的現金資助,協助SEN學生在坊間獲取針對性的補習、課外活動或治療性訓練,有助於SEN學童在學業及個人發展方面取得正向改變。受惠家庭在參與計劃後,其生活品質與社會資本均有顯著提升,顯示計劃在促進家庭心理福祉與社會連結方面具有正面效益。
報告建議加強現時的「校本支援」,開展「人本支援」先導計劃並考慮恒常化;為基層確診SEN兒童,特別是「校本支援」服務覆蓋不到的兒童,提供每月現金資助或學習券;增加照顧者的支援,擴大「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對象至所有確診基層SEN兒童照顧者,並按比例派發津貼;領取綜援或在職家庭津貼的家庭可根據SEN兒童評估報告直接獲額外津貼。@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