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統計處2020年至2023年的資料(見圖1),香港四大產業對本地生產總值的平均貢獻分別為金融服務41%、貿易及物流38%、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20%、旅遊僅1%。當中,旅遊業在各年的GDP佔比依序為0.4%、0.1%、0.4%及2.6%。旅遊業的數據表現顯得相當薄弱,然而卻被仍列為四大產業,當中是否另有考慮?

圖1:2020至2023年間,香港四大產業佔本地平均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圖1:2020至2023年間,香港四大產業佔本地平均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相關報道:

財經評論|《香港四大產業今何在》:貿易及物流業

財經評論|《香港四大產業今何在》:金融生死戰

財經評論|《香港四大產業今何在》:會計行和律師樓剩局

旅遊業非經濟支柱

訪港旅客數字來看,2023年及2024年分別錄得3,399萬及4,450萬人次,其中大陸旅客佔比高達77.45%(見圖2與圖3),其次為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7.46%。其餘如歐美、澳洲、台灣與澳門等,各自佔比僅為2%至3%。

圖2:2020至2024年間,訪港旅客人均消費及人數%。(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圖2:2020至2024年間,訪港旅客人均消費及人數%。(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圖3: 2024年訪港旅客(按地區)消費金額%。(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圖3: 2024年訪港旅客(按地區)消費金額%。(資料來源:香港統計處)

在過夜旅客的消費方面(見圖2),以澳洲、紐西蘭及南太平洋地區最高,達8,271元(港元,以下同);南亞與東南亞次之,為8,049元;而大陸旅客雖人數最多,平均消費僅為5,727元,略高於澳門旅客。儘管如此,大陸旅客因龐大人數基數,總體消費金額仍對香港具有實質貢獻。

值得留意的是,南亞與東南亞旅客的平均消費明顯高於大陸旅客,雖然人數較少,但其市場潛力不容忽視。這些地區旅客飛行時間為1至5小時,文化與香港有別,若能吸引更多此類商務或短途旅遊者,將可為本地旅遊市場帶來更多元與更高質素的消費價值。

這些來自亞洲鄰國的遊客,無論在消費模式、文化背景或旅遊體驗上,都與大陸旅客有著明顯差異。他們為香港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是一種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城市面貌的豐富性。

要讓香港重拾這個地位,關鍵在於吸引更多亞洲鄰國的旅客,而非單一依賴大陸市場。如此一來,也許走在香港街頭,耳邊聽到的也不僅只剩普通話,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語言交織,這種國際化的氛圍正是昔日「國際城市」美譽的根基。

在2024年3月21日香港旅發局的年度旅遊簡報會上,政府提出全力推動《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目標為「無處不旅遊」,並強調香港背靠大陸的優勢,與傳統旅遊吸引力。

然而從統計數據看,旅遊業長期僅佔GDP 1%,且大陸旅客人數雖多,整體貢獻卻無法與金融或貿易等產業相比。若港府過份強調旅遊帶動經濟,恐有以卵擊石之虞。

但若從城市建設與人流活化的角度來看,旅遊業的影響不應僅以GDP來衡量。所謂「人潮帶動錢潮」,隨著基建改善和國際遊客回流,香拉動香港整體氛圍轉變,這也可能使香港重拾昔日的「東方之珠」風采。

此外,旅客人數與消費力未必成正比。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25年1月及2月,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品的銷售額分別為720萬元及480萬元,較2024年同期的890萬元及800萬元大幅下滑19%及40%;整體零售銷貨總額亦分別下跌3%及13%。

儘管今年1月訪港旅客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了91萬,但由旅客帶來的實際消費卻顯著減少,顯示香港旅遊零售的高峰時代已遠。再加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流失與專業人才離港,香港的城市魅力正逐漸式微。

綜觀而言,雖然旅遊業的貢獻相對較低,但其戰略意義卻不容忽視。因此,旅遊業被納入四大產業,並非僅看其經濟佔比,而是更注重其潛在的帶動效應及對城市國際形象的重塑。

港府推動「香港旅遊2.0」,若仍以大陸為主要目標,現時大陸消費力已難以與過往相比,恐難以挽回城市的整體競爭力。唯有打破舊框架,放眼全球,吸引具高消費力的外地旅客,才能真正為香港注入新活力。

自由港底線,港府守得住?

根據香港海關的貨物清關指引,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自由港,進出口貨物均毋須繳付任何關稅,也無關稅配額或附加稅,並不設增值稅或一般服務稅。只有四類應課稅品需要繳稅,包括酒類、煙草、碳氫油類及甲醇。港府亦多次重申,自由貿易是香港的競爭優勢與成功命脈,將堅持自由港政策,繼續奉行自由貿易原則。

然而,隨著美中關係持續緊張,尤其在特朗普時代掀起的關稅戰之後,中方高調反擊的「戰狼外交」策略,亦讓香港與澳門在國際政治上越發被視為大陸的一部份。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明言,港澳將比照大陸進行關稅處理,實際上動搖了香港作為獨立自由港的國際定位。這對香港而言,無疑是一記警號。

有觀點認為,若香港能再次強調其免稅優勢,或可藉此重拾「購物天堂」的地位,進一步提振本地低迷的零售與旅遊業,吸引外來人潮與資金。然而在現實中,港府對中南海高度依附,政策自主空間大為壓縮,香港是否仍有能力堅持自由港定位?是否敢於對中共表達「香港不願全面跟隨內地制度」的立場?這些都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問號。

美中關係未明,關稅壁壘或持續存在,但若港府能在自由貿易原則上劃出堅實底線,清楚向中共重申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價值與必要性,或許仍有機會為香港未來開出一絲曙光。@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