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院票房是電影收回成本的主要渠道,但隨著Netflix、Disney+等串流平台的普及,觀眾的消費習慣已發生劇變。串流平台以低廉的月費提供海量內容,對比電影院動輒80 至100 港元的單次票價,性價比差距顯而易見。這種價格落差導致觀眾更傾向在家等待串流平台的內容,而非花費高昂成本進電影院。

港產片的情況更為嚴峻,因其市場規模有限,難以與全球化的串流平台抗衡。再者,年輕世代不熱衷於看大片首映,更傾向於個人化的串流觀影體驗,這對依賴電影院
收入的電影業構成巨大挑戰。

香港電影業人士田啟文提出將電影分為「電影院版」和「串流版」,其中串流版內容有所刪減,完整版僅在電影院放映,以吸引觀眾進場。我認為這是一種「半對抗」串流平台的方式,不僅無助解決問題,反而削弱香港電影的競爭力。

這種做法貶低了串流平台的價值,卻又不得不依賴其作為銷售渠道之一。電影製作方一方面希望串流平台購買影片,另一方面卻強調電影院版的優越性,這種矛盾心態可能導致串流平台不願合作。以零售業比喻,若賣家將次等產品賣給買家,買家自然不願長期合作。

田啟文這種對抗思維忽視了串流平台的商業邏輯。串流平台更青睞劇集而非單部電影,因為劇集能提供連續性內容,吸引觀眾持續訂閱。相比之下,一齣電影難以保證長期訂閱。因此,單純依靠電影院的收入模式已難以為繼,業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與串流平台共生。

值得借鑑的模式是以電視劇為基礎,衍生出電影版,從而降低電影製作的風險,例如日劇《神探伽利略》及動畫《鬼滅之刃》、《名偵探柯南》等。這些案例的成功在於利用電視劇已建立的觀眾基礎,將熱門的IP 延伸至大銀幕,從而降低票房風險。

電視劇的製作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電視台本身就有持續產出劇集的需要。若某部劇集獲得成功,製作方可順勢推出電影版,利用既有的人氣吸引觀眾進電影院。具體而言,製作人可先以較低成本製作迷你劇集,賣給串流平台作為首播內容。若劇集在串流平台獲得成功,製作方可利用其IP 推出電影版,吸引觀眾進電影院觀看。

香港電影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串流平台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觀眾的消費習慣,也重塑了影視行業的商業模式。「電影院版與串流版分離」的策略,實質上是一種與時代對抗的倒退思維,只會削弱港產片的競爭力。相反,業界應借鑑電視劇衍生電影的成功經驗,擁抱串流平台,通過迷你劇集與電影版的聯動,實現與串流平台的共生。先在小螢幕建立觀眾基礎,再延伸至大銀幕,是降低風險、提升票房的有效策略。

你既然對抗不了,就應該擁抱它。香港電影業需要放下對電影院的執念,轉而利用串流平台的廣泛覆蓋與低成本優勢,建立新的商業生態。只有與時代共舞,而非逆流而上,香港電影才能在串流時代重煥生機。◇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