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10億公帑的大嶼山保育基金於2020年10月成立,目標在大嶼山鄉郊推動和落實保育工作,以及在偏遠鄉村進行民生改善工程。審計署今日(30日)發布新一份審計報告指,受資助機構未能按時提交項目成果報告,其中9間機構延誤3次或以上。有5億元預算的小型地方改善工程基金使用率偏低,截至去年底僅動用了約15%。
根據可持續大嶼辦事處的指引,負責的政府部門須向該辦事處提交小型地區改善工程項目進度和開支的季度報表,以供監察。該辦事處實際上會向負責的政府部門發出提交報表的要求。但審計署發現,辦事處在2020年12月至2022年4月及2024年5月至10月期間,未有發出提交報表的要求,導致負責的政府部門在該兩個時段未提交任何報表。
2022年5月至去年4月期間,辦事處發出提交報表要求的相隔天數介乎63至184天,平均119天,即非每季發出;而在41份由負責的政府部門提交的報表中,10份(24%)在辦務處規定的截止日期後1至42天提交,平均9天,而辦事處未能找到7份(17%)報告。
此外,2020年12月至去年10月期間,受資助機構有164份項目成果報告須按時提交,但部份受資助機構在提交項目成果報告時出現延誤。在107份到期提交的進度報告中,27份(25%)到期日後1至106天提交,平均為18天;截至去年10月31日,辦事處沒有向相關獲資助機構就提交49份(30%)項目成果報告發出第一次提示。
在2020年12月至去年10月期間,40間獲資助機構有項目成果報告到期提交,當中9間(23%)獲資助機構曾3次或以上延遲提交項目成果報告,但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沒有就該9宗個案向諮詢委員會作出報告,不符合可持續大嶼辦事處指引的規定。
獲批小型工程金額大跌
在小型地方改善工程項目開支方面,截至去年10月31日,7個已完成項目的實際工程開支總額為3,090萬元,較5,210萬元的批准工程預算少2,120萬元(41%),但事務處未有向所有相關負責的政府部門採取後續行動,以查明差額原因。
11個獲批的小型地方改善工程項目涉及的批准工程預算總額為7,530萬元,只佔5億元預算的15%。在11個獲批項目中,8個於2020至2021年期間獲批,僅3個於2022至2023年期間獲批,而每年批准工程預算從2020年的5,540萬元,大幅下跌至2023年的600萬元。
審計署建議發展局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加強措施確保獲資助機構按時提交項目成果報告;跟進多次遲交項目成果報告的機構,並向諮詢委員會報告有關個案;查明獲批的小型地區改善工程項目數量和資助款額下降的原因,並採取措施。@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