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八》)
【註釋】
可矣:石經作「可也」。
【討論】
本章理解上的分歧在於「道」字。「道」字在《論語》中出現近百次,有多種涵義。「十三經註疏」中的《論語註疏》說:「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將「道」理解為天下太平(《論語》中類似的話很多,如:「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如是,本章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有一天能夠聽到『天下太平』的消息,馬上死去也安心!」這體現了孔子一生的憂世憂民!
但是,宋儒的理解則不一樣。朱熹註解本章: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後人大都採納這種解說。這種解說也非常激動人心。「道」是真理。人活世上,最怕是個睜眼瞎,不知道為甚麼活著。「人若在朝上得聞道,即使夕間死,也得了。」
事實上,本次中華文明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求道」。據說,「三皇五帝」中的黃帝,聽說遠古仙人廣成子住在崆峒山上(位於現甘肅省內),就帶了一百多人,風塵僕僕地前去拜師問道,卻無功而歸。黃帝回國後,深刻反思。又選賢任能,勵精圖治,文治武功做出了一番偉業。黃帝一直思念廣成子,又過了大約六十年,一百歲時決定再次上崆峒山拜師問道。這一次黃帝單獨一人,悄悄離開軒轅之丘,上崆峒山。路上遇到了一位長者(仙人赤松子)指點:「仙凡本無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誠百道通。」一路上,黃帝不斷思索這四句言詞,直到鞋磨穿、腳磨破,寸步難行時,才恍然大悟,決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黃帝所過之處石子都被鮮血染紅了。當黃帝膝行到崆峒山下時,廣成子派出金龍把他接上山去。之後,廣成子傳道於黃帝。黃帝回國後,依廣成子所教之道,靜修養身。在一百二十歲時,黃帝乘龍白日昇天。
透過這個故事,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思考:黃帝之所以被後人稱為「人文初祖」,之所以成為本次中華五千年正統文化的奠基人,就是因為他能求道、得道呢?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歷五千年而不中絕,是因為「其中有道」呢!
再回到本章。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於己是坦然,於弟子和世人是期許、是激勵。
不過,本文一開始列出對本章的不同理解,則是希望讀者能就原文自己去理解,而不止限於某一家(哪怕是主流)之說。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註》(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註今譯》(毛子水註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註》(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