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二十三》)

【註釋】

 約:鄭注「儉;儉者恆足。」或以約為約束,指嚴於修身(孫欽善)。

【討論】

本章的關鍵是對「約」字的理解。《論語註疏》引孔安國說「約」為儉約:「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這樣理解也有一定道理。

按《論語》中,「八佾篇」中云:「禮,與其奢也寧儉。」「述而篇」云:「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禮記‧表記》中還有孔子的一段話:「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詩》曰:『溫溫恭人,唯德之基。』」(大意:「恭敬接近於禮,謙遜接近於仁,誠信接近於人情;如果能以恭敬謙讓的態度做人行事,即使有甚麼過失,也不會是甚麼大的過失。做到恭敬就會少犯過失,近乎人情就會讓人信賴,為人謙遜就容易被人接受。這樣做人而犯錯誤,不是少有的事嗎?《詩經》上說:『溫和恭敬的人,是道德的基石。』」)

其實,古人極其看重「儉」。例如,《易》的解說中就有這麼一段話:「《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而老子也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德經‧第六十七章》)因此,用「儉」來解「約」,是有其思想淵源的。

不過,宋人就又有說法了。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引謝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又引尹氏曰:「凡事約則鮮失,非止謂儉約也。」清人汪紱《四書詮義》說,「約者,束也;內束其心,外束其身。」

「約」字在《論語》中凡六見。楊伯峻認為,《論語》的「約」字不外兩個意義:(甲)窮困,(乙)約束。至於節儉的意義,雖然已見於《荀子》,卻未必適用於這裏。

今人多把「約」理解為約束意。如錢穆說:約,檢束義。收斂,不放縱。著實,不浮泛。凡謹言慎行皆是約。處財用為儉約。從事學問事業為守約。人能以約自守,則所失自少矣。並把本章白話譯為「由檢約而差失的很少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約失之者鮮矣」,這句話講的辯證。以約失之者,雖然「鮮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換句話說,「約」是修身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還不是全部。關鍵是要得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尊道而修,成為仁者;否則,「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當然,「約」的含義是豐富的,「最宜詳玩」(張居正語)。對一個明智的人,「約」表現在方方面面。這裏僅舉一個例子。夏代史書上記載:大禹的時候,儀狄善於造酒。大禹一飲,味道甘美。但是,大禹從此疏遠儀狄,戒掉這美味可口的酒,並且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縱酒而亡國的君主。」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論語集注》(朱熹)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正義》(清 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注今譯》(毛子水注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樊登講論語:學而》(樊登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