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由米路吉遜執導的荷里活電影《高空殺機》(Flight Risk)在香港上映,預告片其實剪輯得剌激又懸疑,喜歡看密室類電影的我當時差點買戲票入場。最近,在串流平台觀看該片後,感到極度失望,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浪費金錢和時間。它亦成為了我今年暫時看過最爛的電影。

《高空殺機》故事簡單,講述一名女警探押送一名污點證人,搭乘私人飛機前往法庭,欲指證黑幫大佬。然而,負責駕駛飛機的機師(Mark Wahlberg飾)卻是大佬派來的殺手,3人在萬呎高空的飛機內展開一場生死博弈……

僅有3位主要演員和一架小型飛機作舞台,本應是小成本電影展現創意與張力的絕佳機會。類似的《毒蛇嚇機》(Snakes on a Plane)或《直航殺機》(Non-Stop),都曾在類似框架下創造豐富娛樂性。然而,《高空殺機》的劇情卻在執行上顯得極草率和缺乏邏輯。

劇本最大的問題在於其重複性與邏輯漏洞。劇情被無謂地拖延與循環:殺手被綁住、掙脫、攻擊主角、再次被制服,毫無進展,讓觀眾感到疲倦。更令人費解的是,女警探在多次制服殺手後,竟未採取任何有效的保護措施,甚至連掉落的刀都懶得尋找,這樣的疏忽與她的專業設定背道而馳。

< 此外,角色的動機與背景交代極不足,電影僅以幾句台詞草草帶過,導致整場高空對決顯得空洞。最終,電影的「反轉」淪為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彷彿導演和監製也放棄了這部電影。

Topher Grace飾演的污點證人角色浮誇和不自然,試圖以冷幽默對白增添角色魅力,卻只帶來尷尬與違和感。搞笑台詞完全不好笑,甚至對觀眾造成「創傷」,成為拖累整部電影的負資產。

相較之下,Mark Wahlberg飾演的殺手是電影中唯一的亮點。剃光頭、操著濃重口音的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瘋狂而危險的職業殺手,與他過往飾演過的正面角色形成鮮明對比。不過,角色的行為邏輯卻令人困惑。作為一名職業殺手,他登機前毫無計劃,僅憑蠻力與主角周旋,毫無策略可言。

動作場面方面,飛機內的打鬥場面單調和缺乏創意,多數僅限於拳腳相向、刀槍對峙,毫無精巧的編排或環境利用。飛機本身的潛力也被嚴重浪費,作為故事的核心舞台,飛機的自動駕駛、氣流顛簸或機械故障本可成為推動劇情的元素,但電影僅加入女警探學習駕駛的橋段,執行得草率而欠信服力。

《高空殺機》是一部充滿遺憾的作品, 91分鐘的片長看似短小,卻無法掩蓋其空洞與冗長。對於期待一部緊張刺激的空中驚悚片的觀眾而言,《高空殺機》無疑是浪費生命和電力!◇

----------------------
🏵️ 法輪大法洪傳世界33周年特刊:
https://tinyurl.com/3p4e4yr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