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有四目,仰觀垂象。因儷鳥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始而猶略。」最早的「書畫同源」之說出自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即唐人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倉頡造字,是從對天地萬物模擬的簡筆畫,逐漸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

書畫藝術如一對龍鳳胎,有相似相通,更有各自獨立的別樣精彩。繁榮富強的大唐開放包容,儒釋道三教並舉,文化藝術蓬勃發展,磅礴瑰麗的大唐氣象怎能缺少鐵畫銀鉤的書法和滿牆風動的壁畫呢?!

書法

大唐是詩歌的國度,也是書家輩出、眾派紛呈的書法巔峰時代。

主要書法家:

歐陽詢(歐體)、虞世南、褚遂良、
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
張旭和懷素(草書)
李邕(行書)
李陽冰(篆書)

楷書四大家,有三家在唐朝: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另一位是元代的趙孟頫。

顏筋柳骨

後人把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書法並稱為「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說,其規範性,已成為千百年來人們學習書法的啟蒙典範和楷模。

太宗的倡導和推動

唐太宗即位後偃武修文,讓百姓休養生息,重視文教和人才培養。

半生戎馬倥傯的太宗也是個書法家,一有機會就揮毫作書。他對王羲之書法尤為鍾愛,還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奠定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據《唐六典》(卷八)「弘文館學士條」記載,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詔令京城官員不分文職和軍職,凡列五品以上,喜學書法,且筆法稍佳,具有發展潛能者,皆準到弘文館聆聽書法課,敕由歐陽詢、虞世南負責教授楷法,故使朝野士庶學書之風大振。

《唐朝敘書錄》載:「(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太宗自為真、草書屏風以示群臣,筆力遒勁,為一時之絕……十八年二月十七日,召三品以上賜宴於玄武門,太宗操筆作飛白書,眾臣乘酒就太宗手中競取。」

唐太宗開創了以行書刻碑的先河,其存世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屏風帖》等。

唐太宗手書《溫泉銘》(局部)拓片(公有領域)
唐太宗手書《溫泉銘》(局部)拓片(公有領域)

唐太宗《論書》見解精闢:「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吾臨古人之書,殊不能學其形勢,唯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太宗不僅身體力行地倡導書法,而且將書法教育納入高等學府,成為國子監[1]的六學[2]之一,專立書學來培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設書學博士。唐政府給博學才高的書法家設立侍書學士和翰林學士的官職。

貞觀年間還構建了楷書規範,並落實到科舉制度中,唐始有書判拔萃、書判選士,貢舉時有書科,在吏部銓選時有身言書判[3] 四才,其中的書法「取其楷法遒美」。

於是,尚骨力、重法度的唐楷脫穎而出,雅俗共賞,應用廣泛,備受推崇。

「唐人無不工楷法」,「書之盛莫盛於唐」,唐太宗對唐代書法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唐玄宗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唐玄宗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玄宗喜好 引領風尚

從唐高祖李淵到唐宣宗李忱,李唐帝王喜愛並擅長書法的大有人在。除唐太宗外,較突出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人人皆知他是「音樂家皇帝」,其實他的書法也造詣頗深。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評《鶺鴒頌》:「玄宗書斑斑猶有祖父之風。」《古今法書苑》云:「唐明皇工八分章草,豐茂英特。」其豐潤雄秀、舒展灑落的書風,也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時尚。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後人稱為「歐體」,《九成宮醴泉銘》為其名作。行書以《仲尼夢奠帖》《張翰思鱸魚帖》等為最著名。在書法理論上,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八訣》對後世影響深遠。(《八訣》:澄神靜慮,端己正容……)

宋拓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之一頁。(公有領域)
宋拓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之一頁。(公有領域)

唐朝名書法家歐陽詢《千字文》局部。(公有領域)
唐朝名書法家歐陽詢《千字文》局部。(公有領域)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唐太宗身邊的重臣,任弘文館學士兼著作郎,官至秘書監,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代表作品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摹蘭亭序》等。「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虞世南《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天曆本卷首鈐「天曆之寶」印(公有領域)
虞世南《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天曆本卷首鈐「天曆之寶」印(公有領域)

褚遂良(596—658年)唐初大臣,書法家。貞觀十年(636年),由秘書郎遷起居郎。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褚遂良就繼虞世南之後,任太宗書法老師,甚得器重。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唐人書評》中把褚遂良的字譽為「字裏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也稱頌他為「九奏萬舞,鶴鷺充庭,鏘玉鳴璫,窈窕合度」。傳世的墨跡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

傳世碑刻有《大唐三藏雁塔聖教序》與《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其中《雁塔聖教序》為褚遂良的晚年之作,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丹。筆畫中有變化,嚴謹中有靈活。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局部)。現存西安大雁塔。(公有領域)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局部)。現存西安大雁塔。(公有領域)

 
唐‧褚遂良《倪寬傳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唐‧褚遂良《倪寬傳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唐朝書法家張旭作品《古詩四帖》局部。(公有領域)
唐朝書法家張旭作品《古詩四帖》局部。(公有領域)

張旭(685年?—759年?生卒年不詳),字伯高,蘇州人,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在長安及上京當官時,廣為人知的是他奔放自由的草書,據說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的筆法神韻。

杜甫在《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畫聖吳道子也欽慕張旭的書藝,遂向其請教。皇宮內府、大臣公侯、士大夫及有文化一族,更是對張長史尊崇有加。

並非只寫草書的張旭具有紮實的楷書功底,顏真卿在《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提到自己曾拜張旭為師學筆法,受益良多。顏真卿對懷素講到張長史,「雖姿性顛逸,超絕古今,而楷法精詳,特為真正。」(《懷素上人草書歌序》)張旭的書法瀟灑曠逸卻不逾規矩,點畫線條皆有法度,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了不起的創新與發展。

唐文宗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新唐書‧文藝傳》)張旭的草書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譽其為「草聖」。他的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張旭楷書《尚書省郎官石記》拓本首頁。(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張旭楷書《尚書省郎官石記》拓本首頁。(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懷素(725—785年),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由於家貧買不起紙張,懷素就種了很多芭蕉,用蕉葉來練習書法。出家後,擅草書,好飲酒,每至酒酣興發必揮毫書之,筆走龍蛇,人稱醉僧。其草書筆法瘦勁圓轉,飛動自然,法度完備。時稱他作書時「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

唐代草書大家懷素《苦筍帖》,走蛇舞龍般的線條。(公有領域)
唐代草書大家懷素《苦筍帖》,走蛇舞龍般的線條。(公有領域)

懷素的草書繼承了張旭的風格並有所發展,謂之「以狂繼顛」,並稱「顛張醉素」。北宋大學士黃庭堅稱道:「懷素草書,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懷素揮灑自如、酣暢淋漓的書法,有時也呈現勻穩醇和、出入規矩的另一面。(他的《論書帖》就是如此。)

懷素的傳世墨跡有《自敘帖》《小草千字文》紙本、《苦筍帖》等。

李白《草書歌行》:「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

註釋:

[1]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
[2] 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3] 身言書判,是唐朝吏部銓選的內容,即所謂「四才」:「一曰身,取其體貌豐偉;二曰言,取其言詞辯證;三曰書,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優長。」

點閱《大唐翰墨端嚴遒美 筆走龍蛇奔放飄逸(下)》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